LingTan
LingTan
h2harbor.com 氢港

注册于 9月前

回答
28
文章
1
关注者
2

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召开董事会,正式通过宗馥莉辞职事项,并任命许思敏为新任总经理。不过,宗馥莉留下的董事长职位虚席以待,尘埃还未落定。“后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风雨飘摇。

01

9月12日宗馥莉提出辞职的消息传出,“大小姐派”的鼓掌叫好,认为这次辞职是2024年“以退为进”的复刻。结果集团董事会接受了辞职,是真退了。“大小姐派”还是鼓掌,“以退为进”改成了“战略转进”。

理由是娃哈哈宣布人事变动的当天,一个认证主体为宏胜饮料集团的“娃小宗”微博账号进入公众视野。这个宏胜集团是宗馥莉接收的重要遗产,“娃小宗”则是她为宏胜集团从幕后走向台前打造的独立品牌。按照“大小姐派”的解读,这次辞职不是败退,而是逃出樊笼、走向独立经营的好算计。
对这样的理解,只能说是《甄嬛传》看多了,把戏文当真事了。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掌门人的进退,哪是这般儿戏?

02

宏胜集团是这场娃哈哈之乱的“隐形主角”,出场率之高、涉及的纷争之多,仅次于娃哈哈集团本体。

宏胜集团的来历颇为曲折,简而言之是当年娃哈哈和达能之争的遗产。和娃哈哈股权三分不同,宏胜集团是宗庆后全控的企业。该集团在娃哈哈集团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中占比颇高,人称“宏胜系”。“宏胜系”手上最大的牌是供应链。在宗庆后去世前,“宏胜系”代工的产品数量占了娃哈哈品牌总产能的三分之一,是娃哈哈“体外循环”的第一大山头。目前“宏胜系”由宗馥莉通过离岸公司全资控股,是她的自留地。

也不必对“宏胜系”神秘化。外包供应链、销售代理渠道是大型企业的正常经营模式,并无神秘可言。肥水不流外人田,外包商优先照顾自家人,则是家族企业的常态。只不过娃哈哈的股权结构特殊,有占比46%的国资大股东存在,却以家族企业的方式经营的,所以“宏胜系”等外包山头的存在就很敏感了。

其实,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型家族企业也不是家族全控。比如美国的福特汽车,上市后福特家族持股最高时也不过30%,后来降低到15%,依然是福特家族三代掌舵。所以,娃哈哈由第二大股东宗家掌舵、按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运行,本来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国资”在中国太特殊了,一沾上就敏感了。因此,宏胜系的存在一直有点灰色。娃哈哈集团不止有“宏胜系”,比如宗庆后情人(也有说法是继妻)杜健英掌控“三捷系”,也是娃哈哈集团“体外循环”的大山头。

宗庆后身前对集团内外、大小山头自有一套维持平衡的安排。大小姐接班后,带领“宏胜系”四面出击,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03

先是关停娃哈哈非宏胜系工厂、将代工订单转移至宏胜智能工厂等操作。“宏胜系”一家独大,不但切断了其他山头的财源,还攫取了集团本体的利润。2024 年宏胜净利润达 47.67 亿元,而娃哈哈集团净利润暴跌 98%,仅 1871万元。此消彼长,令人发指。

企业掌门人换代,动荡难免。但是,体外循环的山头之争也就罢了,体外循环的山头赤裸裸地吸血本体,这就坏了“江湖规矩”了。哪怕是血统纯正的家族企业,不能容忍附庸企业反客为主。“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照顾自己人的生意、分润一点利益,哪有连肥水带庄稼都搬走的?吃相如此难看,国资大股东脾气再好,肯定是不满意的。

更过分的是,宏胜系不但要攫取集团的利润肥水,还要拿走集团的核心资产。娃哈哈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不是生产线,也不是销售渠道,而是品牌。去年接班后,宗馥莉试图把归属集团的387 件核心商标归属集团转移至自己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一代国民品牌,几代人的记忆,估值900亿可能有水分,但也是份量极重的,大小姐说拿走就拿走。多年来对娃哈哈经营干预甚少的国资股东,也是忍不了,强硬叫停。大小姐退而求其次,这才搞出了一个“娃小宗”。

在此背景下,宗馥莉对集团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更不得人心,搞得民怨沸腾。老大企业搞改革,本来就要触动很多人的蛋糕,阻力就很大。如果改革者能守住道义立场,还能拿稳切蛋糕的那把刀。而宗馥莉一面连肥水带庄稼都往自家仓库搬,一面却义正词严对员工说“为了提高集团经营效率,集体股分红也要考核绩效”,老员工能服气吗?就算大小姐说的很在理、做的很合理,但是你自己是怎么做得呢?立身不正的改革者,是经不起质疑的。

总之,大小姐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国资股东、员工集体股东都得罪了,“战略转进”的结果岂是意外?

去年宗馥莉辞职“以退为进”能成功,不是娃哈哈离不开大小姐,而是占了个好时机。宗庆后余威尚存,各方还有“不伐丧”的忌讳。加之支持民营企业的敏感期,更要投鼠忌器。今年再来一次,已然时过境迁,大小姐也只能“战略转进”了。甚至这次辞职有多少是主动、多少是被动,还存悬念。

国庆期间,宏胜饮料集团生产中心总监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立案审查。不要小看这位严总监,他在与娃哈哈有关联的近190家公司中担任监事,绝非等闲之辈。去年宏胜系四面出击,接收了大量资产和业务,其中有多少猫腻?经得起查吗?

所以说,即便大小姐9月12日提出辞职是主动“以退为进”,到10月10日辞职获准也是被动“战略转进”了。

而且,所谓“战略转进”,也进无可进。宗馥莉手上的“娃小宗”,啥也不是

04

宗馥莉对“娃小宗”定下了300亿的年度销售目标,可谓信心满满。真不知道她的底气从哪儿来的?

中国的软饮料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血红血红的红海。别说新创的“娃小宗”,就是娃哈哈近年来的情况也相当不好,市场份额一降再降,被老对手农夫山泉拉开了距离。而且,新品开发无一成功,还是靠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等老产品撑场面。娃哈哈也就这样了,全方位复刻娃哈哈的“娃小宗”能打开局面?

宗馥莉本人的经营能力也十分存疑。当年宗庆后曾经授权她管新产品研发推广,这是对接班人的历练。可是,大小姐并没有出色的表现。宗庆后晚年的娃哈哈暮气沉重,身处决策中心的大小姐也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至少迄今为止,大小姐的职业履历只能说是乏善可陈、毫无亮点。

最让人不看好的,是“娃小宗”的品牌。纯净水、软饮料,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头部各家的产品大差不差,品控、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都类似。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要么是尝新,要么是认熟。这“娃小宗”占了哪头?说新吧,复刻娃哈哈实在说不上多少新意。要说认熟吧,正版娃哈哈还在。而且,本意是沾光娃哈哈,可是大小姐把家务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庆后跌落神坛,对娃哈哈品牌的负面影响极大。就算趁着这一年多豪门之乱吸点流量,也很难维持久。总之,上下大量一番,完全看不出“娃小宗”的卖点在哪儿。

其实,“娃小宗”的不伦不类,正体现了大小姐“二代身份”的尴尬。大小姐要是真有独立创业的叛逆自信,就该抛开娃哈哈开创独立品牌。不计成败的决绝,也是好汉一条。没有猛进的勇气,安心女承父业,守好娃哈哈的一亩三分地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现在这个样子,接手个附庸企业,掏空本体做大做强,偏偏还要给自家产品留个“娃”字,一堆剪不断的商业脐带。真可谓进退失据,不上不下。有心“精神弑父”彰显独立,终究还是走不出父辈的余荫。一通操作猛如虎,还把一家大型集团企业搞得元气大伤。何苦呢?何必呢?

“娃小宗”不是“战略转进”的前进之路,宏胜集团也不是大小姐安全落地的退路。严学峰“进去”了,大小姐还睡的着吗?宗馥莉接盘娃哈哈,折腾能力的确很强,却是拙于谋事也拙于谋身的瞎折腾,何其不智?

网上有“大小姐怎么做都对”的铁杆派,很多是出于对她个人经历的同情。的确,大小姐早年的生活经历,很值得同情。父亲的情人以自己陪读身份获得签证一起赴美生子,给一个未成年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多大,无法想象。所以,大小姐叛逆一点、愤怒一点,哪怕出格一点,都可以理解。但是,对她个人经历的同情是一回事,对她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评价是另一回事。

既然接手了自家的企业,那就要承担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经营的成败,论迹不论心。有天大的个人理由,也不能把企业当作“复仇”的工具。娃哈哈集团上万员工、大大小小的供应商,都要努力讨生活的,凭什么成为大小姐任性的牺牲品?家事和企业经营的公事一通乱炖,宗馥莉不是合格的企业经营者。不是霸道总裁,只有霸道,却当不好总裁。也不是独立女性,只会砸自家的锅,却又剪不断商业脐带,谈何独立?

总而言之,大小姐还是及时退场吧,对自己、对娃哈哈都好。

铁路基建双雄: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

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这两家曾经同属铁道部、现国资委直属的特大型央企常被外界混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前世今生:同源分流的发展轨迹 中国中铁从部委直属到市场先锋,其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1958年合并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1989年整体重组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0年与铁道部脱钩后划归国务院直管,2017年更名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母公司管资产、上市公司管运营”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模式,总部设于北京。
037d4d07520eb6cd7d2f48e65862e16e.jpg
中国铁建从铁血军旅到建设劲旅,起源于1948年组建的铁道兵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承担起铁路抢修的关键使命,铸就了“逢山凿洞、遇水架桥”的硬朗作风。1984年实行“兵改工”,转业并入铁道部,1990年成立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03年转由国务院国资委接管,2007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并组建上市公司。其旗下中铁十一局至二十五局多由原铁道兵师级单位改编而来,延续着军旅基因。
14b8529cf22b7df92b691fc876651e3c.jpg

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基建巨头 

作为全球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者,两者均稳居世界500强行列,业务覆盖基建全产业链,却在细分领域各有侧重。 

中国中铁:以铁路、公路、市政工程建设施工为核心,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等顶级资质,旗下聚集中铁一局至十局、中铁大桥局、中铁隧道局等核心力量,其中中铁四局作为标杆企业,源自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实力尤为突出。

中国铁建:业务多元化特征更显著。除铁路基建外,在海外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优势明显。2022年位列国际工程承包商世界前十。旗下中铁十一局至二十五局、中国土木工程集团等子公司构成施工主力。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中铁位列第35位,中国铁建排名第43位。 

营收创利:规模领先的盈利格局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两家企业虽受行业环境影响营收略有波动,但仍保持千亿级规模,盈利水平稳居行业前列。

中国中铁: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574.39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278.87亿元,尽管同比有所下降,但营收规模仍领先于行业多数企业。作为亚洲最大的综合型建设集团,其营收体量长期处于全球建筑企业第一梯队。
中国铁建:2024年营业收入10671.71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222.15亿元,凭借多元化布局和海外业务拓展,保持着稳健的盈利韧性。旗下集团公司分化明显,头部集团公司净利润已突破2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经营活力。 
截至2024年底,中国中铁在职员工29.3万人,中国铁建员工总数约33万人。 
从铁道兵的军号到高铁时代的汽笛,从部委直属的工程队到全球布局的上市公司,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虽路径不同,却始终以“中铁人”的共同身份,铸就着中国基建的钢筋铁骨。这对“孪生兄弟”的竞争与携手,谱写了中国建造不断迈向巅峰的辉煌。(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铁路)

**
中国中铁,全称是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1950年3月成立的铁道部工程局和设计总局,后来又改名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基本建设总局,组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0年9月,与铁道部实行政企分开,整体移交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2003年5月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能,2007年9月12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2月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现有员工约29万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8.5万余人,正高级职称24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
1ad6043466295b081b131174a143e41c.jpg
中国铁建,全称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4年1月,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199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指挥部和工程局,组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00年9月,与铁道部实行政企分开,整体移交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2003年5月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能,2007年11月5日,整体重组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现有员工22万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08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级技术职称8412人。
3240ae1d5d41b1f22ab46cfbf91b31df.jpg
简单来说,中铁出身铁道部,是铁道部的亲儿子;中铁建出身铁道兵,是铁道部的养子。如果以工程局来区分的话,中铁一局至中铁十局,隶属于中铁中铁十一局至中铁二十五局,隶属于中铁建。记住这些,基本上就能愉快地聊天了。多说一句,他俩还有一个亲兄弟,就是国铁,全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路”),也是铁道部的亲儿子,以铁路客货运输为主业,兼营铁路沿线资产。由此可见,之前的铁道部到底有多牛了!

在宣布退出氢能研发的同时,通用重申到2035年实现轻型车零排放的目标不变,但“纯电路线将成为唯一核心”。公司计划2026年前在北美推出超过30款基于Ultium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并暂停了对任何多燃料兼容平台的额外投资。
通用透露,HYDROTEC团队大部分工程师将内部转岗至电池、电控及软件定义汽车项目;FCSM工厂约260名工人则视订单情况“逐步过渡”。然而,为燃料电池提供双极板、膜电极的加拿大与德国供应商已接到“停产通知”,预计上下游额外裁员人数或超500人。
尽管通用、Stellantis相继离场,丰田、现代、宝马仍坚持氢路线。丰田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拟2027年亮相;宝马与丰田合作的i Hydrogen NEXT试点车队2028年上路。
“我们尊重同行的选择,但丰田相信氢在重卡、航空、储能等场景的长期价值。”丰田汽车北美执行副总裁杰克·霍利斯回应记者时称。
5500万美元项目搁浅!通用汽车终止下一代氢燃料电池开发

韩国 单壁碳纳米管(SCNTs)+ 聚苯胺(PANI)新式超级电容,要革电池的命?

来源:用于超高能量和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器的纳米细胞结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
咱们平时用的电池,不管是手机里的还是电动车上的,大家最烦的就是啥?充电慢,用久了还不耐用。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像海绵吸水一样瞬间充满,又能像金刚钻一样经久耐用?
还真有,这东西叫超级电容器。它充电秒速,循环寿命随随便便就是十万次起步,能把锂电池远远甩在身后。但它有个致命的软肋:存不住太多电,也就是能量密度太低。这就好比一个短跑冠军,爆发力极强,但跑不了马拉松。所以过去它只能用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比如给公交车快充,或者做设备的内存备用电源,没法挑大梁。

但现在,这个局面可能要改变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和首尔国立大学的一个联合团队,最近就搞出了一个大新闻。他们研发出一种全新的超级电容器,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同时把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都提上来了,相当于既让短跑冠军练成了长跑健将,还给他穿了双更快的跑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秘诀在于一种全新的复合材料
他们把两种东西结合在一起:一种是单壁碳纳米管(CNTs),这玩意导电性极强,但死贵死贵的,以前很难大规模用;另一种是聚苯胺(PANI),这是一种导电高分子,便宜又好加工。关键不在于简单混合,而在于化学键合。他们让这两种材料在纳米尺度上手拉手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纤维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碳纳米管搭建了一个超高速、超坚固的立体高速公路网,然后让聚苯胺均匀地分布在这个网络的每一个节点上。
304fbf0022bbd3e5f84c5dbe0172ad2d.jpg
这样一来,电子和离子的传输效率得到了惊人的提升。电荷不仅能跑得快(高功率),还能在沿途设的无数个“小仓库”(聚苯胺)里存下更多的货(高能量)。

结果就是,这种新材料制造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爆表:
超级能扛:循环充放电超过10万次之后,性能几乎没衰减。这什么概念?如果你的手机电池能这么耐用,一天一充,可以让你用上273年。
稳定可靠:即便在高电压环境下,也能稳如泰山。
柔软可弯曲:可以做成纤维甚至薄膜,直接织进衣服里,为未来的柔性电子和可穿戴设备铺平了道路。
4cbcb65aab22a1593b59809c26bcd1f8.jpg
但这还不是最牛的。最厉害的是,他们顺带手把量产和成本的问题也解决了一大半。
碳纳米管之所以一直“曲高和寡”,就是因为成本太高。但韩国团队通过和廉价的聚苯胺复合,极大地稀释了整体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发出了一套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从单根纤维到300根并行的纤维束,都能连续稳定生产,而且性能保持一致。
他们最近还成功做出了膜状产品,这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又近了一大步。
这东西能用来干嘛?想象空间太大了。
kist-leads-next-generation-energy-storage-technolo_Public-1-e1746784704917.jpg
电动车:快充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可能不再是梦。它甚至可以和现有锂电池配合工作,一个负责快速充放提供爆发力(加速、爬坡),一个负责稳定输出保障续航,完美组合。
无人机和机器人:不再需要频繁更换电池,可以持续工作更长时间,执行更复杂的任务。
wearable 设备:衣服本身就是电池,可以随意弯曲折叠,彻底告别充电宝。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的成果,它更指出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未来的储能,未必是某种材料一家独大,而是通过多种材料的复合与协同,取长补短,创造出性能更优越的解决方案。
这对于同样在新能源领域全力奔跑的中国来说,启示意义巨大。我们在锂电池产业链上有强大优势,但同时也要紧盯这些可能颠覆赛道的下一代技术。谁先在高性能、低成本的复合储能材料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韩国人这次确实展示了一条可行的路,但比赛,才刚刚开始。

东芝联手空客研制“超导电机”
近日,东芝能源系统株式会社(简称东芝)所研发的一款轻量、小型且高功率的超导电机, 成功摘得“CEATEC AWARD 2022”整体方案类别大奖。该奖项由CEATEC AWARD 2022评审委员会严格评选,评选标准涵盖了学术、技术层面,同时考虑了市场接受度和未来潜力等多个维度。在CEATEC 2022博览会上,众多技术、产品及服务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东芝超导电机,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赢得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好评。
a7377134e4600888a6592612516e3d17.jpg

奖项背景
东芝超导电机获得“CEATEC AWARD 2022”大奖,因其卓越创新性和实用性赢得好评。

技术实力
东芝凭借其深厚的超导技术与高速旋转设备制造技艺, 成功研制出轻便、紧凑且功率强大的超导电机原型。

市场潜力
在追求碳中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芝的这款高功率、高速运转的超导电机,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推动力。此外,它还适用于船舶、卡车等大型移动工具,以及量子计算机的发电和冷却系统。通过电机对化石燃料驱动发动机的替代,东芝为各类大型移动工具的 零排放目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超导电机的技术特点:

轻便紧凑
东芝最新研制的超导电机原型,以其 轻便的重量与紧凑的体积脱颖而出。这款电机不仅拥有 高达2MW的最大功率,更在尺寸和重量上实现了传统电机的1/0突破。

功率强大
电机达到2MW的最大功率,尺寸和重量突破传统限制。

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支以“技术投资+场景赋能”为主题的零碳科技基金。据悉,该零碳基金将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

过去近20年间,IDG资本持续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并在多个细分赛道有系统化布局。当下,碳中和投资热潮席卷创投圈,碳中和推动的能源转型是一次大型的需求替代过程,进入2022年,VC/PE开始all in这一领域,拥抱人类自己的未来。

首期规模50亿,落地常州市

IDG资本成立今年第一个「零碳基金

这是2022年第一个百亿零碳基金。

何谓零碳基金?事实上,零碳基金与与VC/PE圈频繁出现的“碳中和基金”有着本质区别。通常来讲,零碳(Net Zero)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概念被互相替换和交叉使用,二者最终目标都是全社会达到净零碳排放。

但差别在于,“碳中和“更多的是形容最终的碳排放(Carbon Emission)和排放抵消(Carbon Offsetting)后的结果;“零碳”则是更多的强调通过技术在二氧化碳产生的时候做到低排放、零排放。我们熟悉的零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等。

此外,英文中Net Zero尝尝涵盖所有温室气体达到排放中和的状态,而不只是二氧化碳,还包括水汽(H₂O)、氧化亚氮(N₂O)、氟利昂、甲烷(CH₄)等温室气体。

因此,IDG资本强调,“选用零碳科技基金的命名,更希望强调我们通过不断支持技术和规模制造创新,最终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零碳化,不仅推动碳中和的进程,同时降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据悉,该基金首期迅速得到了地方政府、财务投资人及战略投资人的支持。零碳基金将落地常州市,并得到了常州市、武进区两级引导基金的支持。常州拥有深厚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基金将与常州市进行深入协同,为被投企业提供地方政府支持的同时,共同推动常州的产业发展和零碳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只基金不仅会为零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将开放中华煤气暨港华能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被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和实践。

此次零碳基金的战略投资方中华煤气成立于1862年,是中国香港第一家机构,也是香港最具规模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从1994年开始,中华煤气在内地的投资业务涵盖天然气上、中、下游项目、水务及环境项目、项目、延伸业务、新兴环保能源、电讯和设备工程等,在内地共计发展了451个项目。

不仅如此,中华煤气携手旗下的港华不仅在内地有304个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服务超4000万家庭客户和40万工商业用户,还从5年前就正式启动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目前已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布局118个智慧能源项目,其中33个零碳智慧园区项目,并将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去碳化和数字化作为未来三大业务方向。

IDG资本方珺表示:“我们深知,能源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只有得到场景应用的不断反馈,才能更快完成技术的迭代和落地。IDG资本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新能源投资的投资机构之一,将基于自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丰富投资经验、投后上下游能源产业链,结合中华煤气丰富的能源应用场景,去支持和赋能那些拥有关键技术优势、规模制造优势的企业发展,共同推动碳中和的早日达成。”

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龙表示:“围绕国家3060双碳战略,中华煤气秉承长期主义的投资策略,聚焦零碳科技大方向开展系列战略布局和投资,我们不仅通过投资项目不断完善业务生态圈和产业价值链,与其他投资机构的最大差异化在于能够为被投能源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落地场景。”

埋头布局近20年,

IDG资本的新能源投资布局

在新能源领域,IDG资本已经布局了近20年。

2004年,IDG资本的新能源相关投资部门就已成立,从早期的光伏到今天的新能源电动车,IDG资本成为了最早布局绿色领域投资的机构之一。

例如光伏领域。自2007年起,IDG资本便开始布局太阳能行业,投资了包含爱旭股份、钧石能源、高景太阳能和正泰安能等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先公司。

其中,爱旭股份堪称IDG资本在碳中和领域的一个代表作。2016至2017年期间,IDG资本对爱旭股份累计投资近10亿元,支持其研发新一代的光伏PERC电池技术。在光伏行业尚未起飞的彼时,PERC电池的渗透率还只有10%,IDG资本的投资使得爱旭得以抓住电池片技术从传统BSF向PERC转型的契机,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电池片供应商。

同时IDG资本充分利用自身的地方资源优势,为爱旭持续对接到了义乌、天津、珠海等地方,促使其形成佛山+义乌+天津+珠海的多基地格局。

2019年9月份,国内光伏电池龙头企业爱旭股份借壳ST新梅登陆A股市场。尽管几次减持,IDG资本依然是仅次于创始人的第二大股东。

氢能领域,IDG资本在去年投资了捷氢科技,还领投了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A+轮,这是一家从上海交大实验室孵化出的创业公司。产学研结合一直为IDG资本所看重,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在学术领域里有很强积淀的带头人,进而完善自己的投资版图。

在电池和电池材料赛道,IDG资本更是从2006年起就开始关注,并于2010年投资天奈科技,开始正式布局。他们认为,电池一方面可以承接光伏、风电等去碳化一次能源所产生的电力,另外则是相信未来很多的电器和电子工具将会可移动化,不同技术路线、不同规模大小的电池所被需要的领域远远超过新能源车的范畴。

顺着这样的思路,IDG资本在光伏、动力电池、电动车、氢能、储能、智能电网等细分领域都实现了超前布局,先后投资了天奈科技、爱旭太阳能、钧石能源、高景太阳能、正泰安能、九丰能源、、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小鹏汽车、、牛创新能源、小牛电动、重塑科技、氢晨新能源、捷氢科技、EnerVenue、奇点能源、海博思创、星星充电等一大批能源科技创新企业。其中仅在2021年完成的新能源投资,就有十余个。
10e.jpg

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如今,他们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逻辑,始终依赖于对能源体系结构性变化的判断,再加上扎实的行业研究和理解,才能精准地在行业发展初期和酝酿阶段出手。

IDG资本曾说,“能源行业是相对封闭的,并且认知门槛高,只有把整个行业理解研究透,我们才会去投项目,而不是冒然出手。”

2022年,VC/PE们All in碳中和

碳中和正在持续席卷VC/PE圈。

在双碳的背后,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投资热潮。进入2022年,这更是成为了VC/PE全力以赴的蓝海碳中和投资迫在眉睫。

报告显示,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约2.7万亿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约4.1万亿元,碳达峰以后资金缺口呈现明显扩大趋势。

IDG资本这样解释道:“在过去十多年,如果你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占比严重偏低的结构性矛盾和解决方案,便不难预见 LNG 进口量的高增长确定性以及 LNG 接收站解决产业链痛点的稀缺性;如果你能够深刻理解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如何使得整个能源行业从资源驱动变为技术与制造驱动,自然会努力寻找有产能、资金、运营优势的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具有技术先进性和颠覆性的技术驱动企业。”

华东一位本土机构的创始人曾直言,“能源是比半导体更为重要的军备竞赛,因为半导体是决定我们过得好不好的问题,而能源则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过得下去。”当“去碳化”已经成为当前清洁能源行业发展的确定性共识和核心推动力,能源供给侧的高比例可再生化、能源消费端的高比例电驱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放眼全球,已有不少国家都对碳中和投资做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方面。其中,包括成立绿色投资机构、“财政资金+激励机制”等各种模式都在探索与实践当中。

自去年以来,不仅碳中和专项基金纷纷诞生VC/PE机构还纷纷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投资团队,投身到这一场历史大潮中,而且越来越多VC/PE机构开始将ESG、碳管理列为投资决策的必选项,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景象。

IDG资本强调,“按照我们对这一次转型进程的理解,我们会匹配资本在不同时期支持需要突破的技术创新阶段的企业和产品制造阶段的企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2022年,我们会持续关注成熟且快速发展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等行业,并支持需要技术快速突破的新型电池技术、氢能技术、智能技术等零碳技术。”

正如投资人们所言,对于碳中和,“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OpenAI和甲骨文推进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德州首个站点正式投运。
9月23日,OpenAI、甲骨文以及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软银宣布,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以及中西部一个未披露地点新增五个“星际之门”项目站点。
这5个新选址连同德克萨斯州阿比林旗舰站点以及与CoreWeave的合作项目,使星际之门项目有望在未来三年投资4000亿,最终达到7GW
据报道,位于德克萨斯州阿比林的旗舰站点已经投入运营。该站点配备了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和英伟达的芯片机架,是OpenAI庞大算力版图中的第一块实体拼图。
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表示:德州阿比林园区最终有望扩展至超过1吉瓦的容量,足以为约75万个美国家庭供电。

英伟达与英特尔官宣:将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产品

2025年9月18日,英伟达和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计算、企业级及消费级市场的各类应用与工作负载的处理。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由英伟达将其集成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并投放市场;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生产并向市场供应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片的x86系统级芯片(SOC)。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此项投资需符合惯例成交条件,包括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此次合作将NVIDIA的AI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的x86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了两大先进平台的融合。双方将携手扩展生态系统,为新计算时代奠定基础。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AI正在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重塑计算堆栈的每一层——从芯片到系统再到软件。这场变革的核心是NVIDIA的CUDA架构。此次历史性的合作将NVIDIA的AI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的x86生态紧密结合,实现了两大先进平台的融合。我们将携手扩展生态系统,为新计算时代奠定基础。”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Lip-Bu Tan表示:“英特尔的x86架构是现代计算的基础——我们正在创新我们的整个产品组合,以支持未来的计算需求。英特尔领先的数据中心和客户端计算平台,结合我们的制程技术、制造和先进的封装能力,将补充英伟达在AI和加速计算领域的领导地位,为行业带来新的突破。我们感谢黄仁勋和英伟达团队对我们的信任,并期待未来的合作,为我们的客户创新并发展我们的业务。”。合作的具体内容如下:在数据中心,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这些CPU将被集成到英伟达的AI基础设施中,为数据中心提供更强大的算力支持。在个人电脑领域,英特尔将生产集成了英伟达RTX GPU芯片的x86系统级芯片(SOC),这将为PC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特别是在游戏和图形处理方面。英伟达的RTX GPU芯片以其先进的图形处理能力和AI加速功能而闻名,此次集成将使得个人电脑能够更好地满足对高性能计算和图形处理的需求。
此外,英伟达和英特尔还将利用NVIDIA的NVLink技术实现架构无缝互连。NVLink是一种高速互连技术,允许多个GPU之间或GPU与CPU之间进行快速高效的数据交换,能够有效提升数据中心的性能和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此项合作对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英伟达而言,通过与英特尔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在CPU生态中的影响力,巩固其在AI和加速计算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也为其AI基础设施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强大的硬件支持。英伟达能够借助英特尔的x86架构和制造能力,优化其AI计算平台,更好地满足数据中心和企业客户的需求。此外,英伟达对英特尔的50亿美元投资也表明了其对英特尔技术和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为英特尔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有助于英特尔在AI转型过程中加速研发和创新

对英特尔来说,与英伟达的合作是其在AI时代重获竞争力的重要一步。近年来,英特尔在与AMD和英伟达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面临诸多挑战,此次合作不仅为其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还为其在AI芯片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战略背书。通过与英伟达的合作,英特尔能够将其先进的CPU技术与英伟达的AI和GPU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在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同时,这也表明英特尔在AI领域的努力得到了行业领先企业的认可,有助于提升其在投资者和市场中的信心。受此合作消息影响,英特尔的股价在美股盘前短线拉升,涨超30%。从行业角度来看,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将对整个半导体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模式可能会推动行业内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激励其他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AI时代的挑战。其次,英特尔和英伟达的联合产品可能会重新定义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的性能标准,为用户提供一种更高效、更强大的计算解决方案。这将加速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最后,这一合作也可能加剧市场竞争,促使其他竞争对手如AMD等加快研发和产品推出速度,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联盟,它不仅将为双方带来显著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机遇,还将对AI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产品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来源:英伟达公众号、英特尔公众号

image.png
不同方位角和倾斜角的光伏发电量情况

以杭州为例,若屋顶光伏以最佳倾角(20°)安装,1W年发电量约为1kWh;而BIPV由于安装角度、透光率等因素,发电量通常低于屋顶最佳倾角安装方式。

案例一:立面光伏幕墙(1000㎡)

场景1:工厂立面(龙焱碲化镉燚彩仿铝组件)

组件特点: 不仅能发电,还能美化建筑外观,提升企业形象。

装机功率: 130W/㎡,1000㎡装机功率130kW。

发电量折扣: 南立面垂直安装,发电量约为屋顶最佳倾角的65%。

预计年发电量: 130kW 1000h 65% = 8.45万kWh
image.png
碲化镉燚彩光伏组件应用效果

厂房立面光伏经济性分析:工厂立面光伏幕墙:从“成本博弈”到“价值重塑”的开发新思路

场景2:公共建筑立面透光光伏幕墙(40%透光率碲化镉组件)

组件特点: 兼顾采光和发电,适用于对采光有要求的建筑。

装机功率: 87W/㎡,1000㎡装机功率87kW。

发电量折扣: 南立面垂直安装,发电量约为屋顶最佳倾角的65%。

预计年发电量: 87kW 1000h 65% = 5.65万kWh

image.png
40%透光率光伏幕墙实景效果

案例二:光伏采光顶(1000㎡)

组件特点: 20%透光率,既能发电,又能提供柔和的自然光。

装机功率: 115W/㎡,1000㎡装机功率115kW。

预计年发电量: 115kW * 1000h = 11.2万kWh

image.png
20%透光率光伏采光顶实景效果

案例三:光伏瓦(1000㎡)

光伏瓦特点: 与传统瓦片完美融合,美观实用。

装机功率: 150W/㎡,1000㎡装机功率150kW。

预计年发电量: 150kW * 1000h = 15万kWh

image.png
光伏瓦项目经济性分析:

发电量估算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BIPV发电量的几个关键因素:

地理位置: 决定了年有效光照小时数,这是发电量的基础。

组件类型: 不同组件的功率、透光率、转换效率不同,直接影响装机功率和发电量。

安装角度: 最佳倾角能最大化接收太阳辐射,立面安装会降低发电量。

遮挡情况: 周边建筑物、树木的遮挡会显著降低发电量。

系统损耗: 包括逆变器效率、线路损耗等,一般在5%-15%之间。

image.png

如何进行更加精准估算

获取当地光照数据: 可以通过气象部门、专业光伏软件等渠道获取。

选择合适的组件: 综合考虑发电效率、美观度、成本等因素。

确定安装方式: 根据建筑结构、采光需求等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

评估遮挡情况: 使用专业软件模拟,或实地考察。

考虑系统损耗: 根据设备性能、线路长度等进行估算。

使用专业软件: 推荐使用PVsyst等专业光伏软件进行模拟,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发电量。

BIPV的发电量估算并非简单的“装机容量×光照小时数”,而是需要结合安装方式、组件类型、透光率等多重因素综合计算。本文提供的测算方法可帮助建筑和光伏行业从业者更精准地评估项目收益,推动BIPV在绿色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韩国蔚山推出世界首个氢燃料电池公寓大楼
news_disp_image.jpg
韩国蔚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氢公寓”综合体,利用氢燃料电池的电力和热量,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成本。由附近的榆东热电联产电厂提供动力的“Yuldong With You”公寓综合体是碳中和生活的成功典范,与城市燃气相比,它有可能将居民的能源成本降低30-40%。

  这个创新项目因其独特的能源解决方案而迅速引起关注,该解决方案不仅为437套公寓供电,还通过氢燃料电池支持其供暖需求。

  榆东热电联产工厂距离该公寓仅200米,是该计划的核心。该工厂通过10公里长的管道从附近炼油、石化、钢铁等工业活动中获得副产氢气,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情况下高效地发电和供热。这种氢气获取方法被认为是各种替代方法中最具成本效益的。

  三个集装箱大小的燃料电池安装在园区的屋顶上,每小时从51公斤氢气中产生1.32MW的电力,足以为四个普通四口之家提供一个月的电力。此外,该过程还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被捕获并储存在一个容量为40吨的蓄热器中。这些加热后的水,温度可达70℃,然后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家庭供暖,确保了所有能源的有效利用。

  该发电站从5月末开始进行试运行,从6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至今已生产了约840MW的电力,价值约1.5亿韩元(约79万人民币)。这一重大产量凸显了氢在城市能源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潜力。

  蔚山市有关人士表示:“目前,由于法规的限制,氢发电只能出售给韩国电力公社,但正在计划修改《电力事业法》。”这一变化将允许居民直接使用产生的电力,进一步提高“Yuldong With You”公寓生活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这一转变旨在充分实现100%碳中和住宅综合体的愿景,为城市环境中的环保生活树立新的标准。

The Hydrogen House  瑞典哥德堡氢能房屋 这是一座离网零能耗建筑。它依靠24.5千瓦的光伏供应这幢房子所需的全部能源。电,热,热水全解决,还可给电动汽车充电。其技术组成包括: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铅酸电池,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水储存,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
3333.png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