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创新中心
中加创新中心 - 认证专家
sci-c.org加拿大联邦政府批准的非盈利机构 依托在智慧能源城市(氢能),微电网,环保,AI人工智能,医疗医药等行业领域进行北美与中国的全面双向技术交流与合作

注册于 9月前

回答
40
文章
10
关注者
3

ITER Is a Suicidal Plan That Would Discredit Nuclear Fusion, Scientist Says, Again

By Steven B. Krivit Dec. 5, 2020
6b042b6fa151cdd404ca4a5cdf741a17.jpg

A retired plasma physicist has given New Energy Times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critical letters he wrote about the ITER fusion reactor project many years ago. He has done this despit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ublicly criticizing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Ernesto Mazzucato spent his entire career — from 1965 to 2014 — working at the 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 a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laboratory. Mazzucato continues to work on his own fusion concepts.

He told us about pressure from some of his peers from 1996 to 2006 when he openly criticized the ITER project, but he asked us to withhold those details for fear that it would interfere with his present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the ability to publish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Mazzucato is the second retired fusion physicist from the Princeton laboratory with whom New Energy Times has spoken who is critical of ITER. The first was Mazzucato’s colleague, Daniel Jassby, who has been publishing critical articles about ITER on the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 Web site.

Jassby was the first scientist to provide New Energy Times with clear values for the ITER reactor power requirements, following our attempts to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directly from the ITER organization.

Mazzucato told New Energy Times that he “suffered dearly” shortly after Science magazine published his first critical comments in 1996.

“I knew that speaking out was risky, but I had to say what was on my mind,” Mazzucato said. “I thought that ITER would ruin fusion, and I had spent all my life working on fusion. ITER was the wrong track.”

Mazzucato told New Energy Times that, decades earli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ITER concept, the conversation was purely about physics. The conversation soon shifted to the bait-and-switch scheme, as Nobel laureate Masatoshi Koshiba called it.

“The scientists were not talking about power production,” Mazzucato said, “but then slowly, the bureaucrats were put in charge of this project, and they started talking about a power gain, that ITER would produce 10 times more power than it would use.

“But none of the scientists said anything. We all knew that the power values only applied to the particles, not the overall reactor.”

These are the three letters Mazzucato provided.

1996 Mazzucato Letter to Science

In his first letter, Mazzucato responded to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Science magazine by Andrew Lawler about the ITER projec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centrate its effor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TER, which by my estimates would require at least twice the $8 billion cited by Lawler, [Andrew Lawler, “U.S. Power Outage Won’t Dim ITER,” Science, Jan. 19, 1996, p. 282] would halt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domestic thermonuclear research.

     It is tantamount to a suicidal plan that would discredit nuclear fusion as an economically viable form of energy production.

The current ITER design is based on the most optimistic extrapol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plasma confinement, plasma beta (the ratio of plasma to magnetic pressure), and plasma purity. To guarantee a minimum of performance, the design has been pushed to such a grandiose scale that its major and most sophisticated components would have to be manufactured in situ, as no road is large enough for their transportation. In spite of this, ITER would not ignite if any one of the aforementioned parameters falls below its assumed value by as little as 10 to 20%. Moreover, a single plasma disruption and consequent abrupt termination of tokamak discharge, a phenomenon that happens daily in tokamak reactors, could destroy the inner core of ITER. This raises the strong possibility that ITER may never achieve its goals.

The designing of ITER has served to indicate the major problems in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that must be addressed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okamak fusion reactor is attempted: The former include an improved plasma confinement at large values of beta, which would lead to a more compact and cheaper reactor, as well as an improved plasma stability, which could lessen the danger of plasma disruptions; the latter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low activation materials, and a better divertor design. These problems are being tackled in experiments and are the focus of proposed near-term facil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ITER, by absorbing all the available funds, would inevitably prevent development in these critical areas. From Lawler’s article, it appears that ITER finds its strongest support in a “wealthy and influential association of major corporations…..” This sounds like an ominous repetition of history, as our problems today with nuclear fission power plants originated when the nuclear industry decided to bring to prominence the first fission reactor concept that appeared to work. Similarly, the adoption of this probably faulty device would hav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fusion energy.

2004 Mazzucato Letter to The Economist, As Submitted

In his second letter, Mazzucato responded to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Economist by Andrew Lawler. It was titled “Bouillabaisse Sushi,” a clever reference to the two factions, one that wanted to build the reactor in France, the other that wanted to build it in Japan. His published letter was significantly edited so we are providing his original letter for the record.

Being The Economist is a business oriented publication,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major concern in your article on ITER (“Bouillabaisse Sushi,” February 7, 2004, is the large price tag, which in your opinion is sufficient to disqualify nuclear fusion as an economical way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This is based on your assumption that ITER is an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energy. Indeed, this is not true. ITER was conceived as an experimental device for studying the physics of thermonuclear plasmas, and therefore it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ng cos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fusion reactor that it is supposed to investigate. Besides, ITER is not the only scheme of fusion reactor.

The real problem with ITER is more serious. It stems from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plasma physics which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it will be capable of reaching the required plasma conditions. ITER is based on a very optimistic extrapolation of existing data, where a small deterioration in plasma confinement would be sufficient to degrade substantially the achieved plasma conditions. This, together with our incomplete knowledge of what to expect in the thermonuclear regime, makes ITER a risky project, whose failure could cause irreparable harm to the credibility of nuclear fusion.

As Masatoshi Koshiba, who shared the 2002 Nobel prize in physics, recently said “…this project is not in the hands of scientists any more, but in the hands of politicians and businessmen…” (www.eubusiness.com/afp/040130132633.8evw80e7). Of course, the high cost of ITER, which in my opinion is larger than the $10 billion you quote in your article, is exactly what has attracted the political and business interest. Still, I find it amazing and very depressing that a small but vocal minority of the fusion research community, to which I belong, was able to convince the governments of many nations to support – to use your technical term – a boondoggle.

2006 Mazzucato Letter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unknown)

Mazzucato didn’t remember where he originally published his third letter, but by its formatting, he had written it in response to an article in The Economist titled “A White-Hot Elephant.”

The Problem of Nuclear Fusion Energy

ITER is a large international project aimed at demonstr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fusion energy. Partners in this effort are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China, India, South Korea, Russia and the U.S. A recent article in The Economist (“A White-Hot Elephant,” Nov 23, 2006), makes a startl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ar in Iraq and ITER. Referring to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a site for the fusion project, it states that “the subsequent wrangling looked like a proxy for rows over the war in Iraq.” Inde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projects runs much deeper, since, like the war in Iraq, the political support of ITER stems from misleading propaganda. By now the case of the war in Iraq is of public domain, that of ITER is not.

ITER is an acronym for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To boost its importance, we are reminded (www.iter.org) that ITER means the way in Latin. It sounds as if the Intelligent Designer, after telling Adam and Eve to 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added: “do it as much as you like, all problems will be taken care of by ITER.” Well, we did it recklessly and now we are in serious trouble, but is ITER really the way to the solution of our problems? Here are some facts to consider.

First – The official construction cost of ITER is $6 billion. The EU will contribute 45%, while the other six partners will equally share the remaining 55% ($3.3 billion).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estimates that this will cost $1.122 billion to taxpayers instead of $550 million (one sixth of $3.3 billion). Since DOE is not a philanthropic institution, we must assume that a similar discrepancy is in the budgets of the other six partners as well. Presently, seven more countries are considering joining ITER: Brazil, Mexico, Canada, Bulgaria, Lithuania, Slovakia and Kazakhstan (no word from Borat, yet). All will have to pay an entrance ticket, adding new cash to the coffer.

Conclusion: either the real construction cost of ITER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official figure or somebody is getting rich on fusion.

Second – ITER will produce 500 megawatts (MW) of fusion power, equivalent – we are told – to a tenfold gain (defined as the ratio between the total fusion power and the external power needed for heating the fuel). Unfortunately, 20% of these 500 MW (it used to be 410 before miraculously growing to 500) will be trapped in the reactor chamber. ITER doesn’t plan to transform the remaining 400 MW into usable energy, i.e., electricity. However, even if it did, it could generate – to be generous – no more than 160 MW, less than the electric power needed for its operation.

Conclusion: the real gain of ITER, i.e., the ratio between output and input electric powers, is smaller than one.

Third – ITER will be able to operate at full power only for a maximum of 400 seconds. After that, it will need to be shut down, to restart later for another pulse. The supporters of ITER are quick to stress that their main objective is to test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of fusion reactors, not to generate continuous power. However, they do not mention that all physics objectives of ITER could be achieved with smaller and much less expensive devices, and that most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fusion reactors will not be solved by ITER, including how to make their operation steady state.

Fourth – From all of the above, we must conclude that the cost of electricity from an ITER-like reactor will be enormous. Again, we are told that this is not a problem since it can be fixed by increasing the reactor’s size. Indeed, assuming that the latter will operate at the same fuel temperature of ITER, our present understanding indicates that the total fusion power will increase only linearly with the reactor’s linear dimension, while costs will rise at least squarely.

Conclusion: The economy of scale does not work in this case – a bigger reactor will be even less economical than ITER.

Quoting The Economist, it is clear that “Like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TER had its roots in superpower politics. As with the Space Station, the scientific benefits may not justify the price.” The result is that, rather than [advanc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usion, ITER will risk destroying its credibility. It took three years to understand the fallacy of the war in Iraq and to get rid of some of its sponsors. Unfortunately, we will not be so lucky with ITER. The recent sig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Fusion Energy Agreement by the seven partners in Paris (Nov. 21, 2006) will secure thirty years of life to ITER. At the end, none of its present sponsors will be fired – they will all be retired or dead.

Turning a Blind Eye

Mazzucato is the first fusion scientist I know who a) notice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ITER’s planned power values and the publicized power values and b) openly objected to the false claims its promoters were making about the promised power gain of the reactor. Nobel Prize winner Masatoshi Koshiba had also sounded the alarm sometime between 2001 and 2004, calling the ITER project a _bait-and-switch trick_.

Mazzucato told me that all of his colleagues knew that the bureaucrats in charge of the project were tricking the public. Assuming he’s right, then there are thousands of fusion experts who saw what was going on and did and said nothing about it. It’s not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at something terrible was happening in a community and was known as an open secret within that community. But it is the first time in modern history that something like this, on this scale, has happened in science.

By 2003, the deception was _firmly established_, as evident by Robert Stern’s statement in the New York Times on Jan. 31, 2003: “ITER would provide a record 500 megawatts of fusion power for at least 500 seconds, a little more than eight minutes, during each experiment. That would meet the power needs of about 140,000 homes.”

In reality, a fusion reactor designed with the parameters of ITER, if configured to convert its thermal output to electricity, wouldn’t be able to power a single light bulb.

Public statements like Stern’s, published without the authors’ knowledge that they were false, were the norm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Either no fusion scientists except Mazzucato and Koshiba read news accounts about ITER and realized what was happening, or the majority of fusion scientists saw that the “mistakes” significantly favored their field, and they turned — and continue to turn — a blind eye to what has now developed into the largest science fraud in modern history

The whole world now only have 6 top LENR companies ,France -1(not open to the public) UK-1(ENG8) Japan-1(日本水野,网上无公开信息)USA -1 (Brilliant Light Power) Russia(网上无公开信息 )Canada-1(Star Fusion Technologies,LTd)

Star Fusion加拿大唯一一家冷核聚变公司 - 链接
对可控核聚变有兴趣或者需要看视频 请私信留言!mail@sci-c.org

中国严重依赖进口的10项产品!

一、高端芯片:信息产业的"心脏"

依赖程度: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415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自给率不足20%。

依赖原因:

 1. 技术壁垒:7nm以下先进制程工艺被台积电、三星垄断

 2. 设备限制:EUV光刻机等核心设备遭西方技术封锁

 3. 生态壁垒:ARM架构、EDA软件等基础技术受国外控制

典型案例:

 • 华为海思麒麟芯片因制裁无法量产

 • 人工智能训练所需的高性能GPU(如英伟达A100)进口受限

突破路径:

 • 中芯国际14nm工艺量产,N+1工艺突破

 • 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闪存量产

 • 华为鸿蒙系统与RISC-V架构生态建设

二、航空发动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依赖程度:大飞机发动机(如C919配套的LEAP-1C)100%依赖进口,军用发动机自给率不足60%。
05df8f0b67b8507c07db8305d015fd1d.jpg
依赖原因

 1. 材料瓶颈:单晶叶片、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技术缺失

 2. 制造工艺:精密铸造、热障涂层等工艺达不到国际水平

 3. 系统集成:涡轮盘、燃烧室等部件的寿命与可靠性不足

典型案例:

 • 运-20运输机初期使用俄制D-30KP2发动机

 • ARJ21支线客机采用CF34-10A发动机

突破路径:

 • 长江-1000A发动机进入地面测试阶段

 • 涡扇-15发动机配装歼-20试飞

 • 两机专项(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

三、高端轴承钢:机械装备的"关节"

依赖程度:高端轴承钢自给率不足30%,高铁轴承、风电主轴轴承等依赖进口。

依赖原因:

 1. 纯净度控制:氧含量需控制在5ppm以下,国内普遍在10ppm以上

 2. 均匀性要求:碳化物分布均匀性达不到P4级以上标准

 3. 热处理工艺:残余奥氏体控制技术存在差距

典型案例:

 • 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需从瑞典SKF、德国FAG进口
61dbd76fb8bcad678146cc899a134f87.jpg
 • 5MW以上风电主轴轴承被德国Rothe Erde垄断
f0961735e31b290cf8d2dcb20ccfe281.jpg

突破路径

 • 兴澄特钢开发出氧含量≤3ppm的轴承钢

 • 洛轴集团研发出时速250公里高铁轴承

 • 瓦轴集团实现2MW风电轴承国产化

四、高端碳纤维:新材料领域的"黑色黄金"

依赖程度:T800级以上碳纤维自给率不足40%,航空级碳纤维90%依赖进口。

依赖原因:

 1. 原丝技术:PAN基原丝的均质化控制技术不足

 2. 氧化工艺:高温氧化炉温度均匀性达不到要求

 3. 表面处理:上浆剂技术被日本东丽垄断

典型案例:

 • C919大飞机尾翼、平尾使用日本东丽T800碳纤维
8fd5775506da4da46235485f8186c6dc.jpg
 • 风电叶片用碳梁主要从丹麦维斯塔斯进口

突破路径:

 • 中复神鹰T1000级碳纤维量产

 • 光威复材突破干喷湿纺技术

 • 山西煤化所开发出沥青基碳纤维技术

五、高端仪器仪表:科学研究的"眼睛"

依赖程度:质谱仪、扫描电镜等高端仪器自给率不足5%,90%依赖进口。

依赖原因:

 1. 精密加工:真空腔体加工精度需达微米级

 2. 电子光学:电子束聚焦技术存在差距

 3. 软件算法:谱图解析算法被赛默飞、安捷伦垄断

典型案例:

 • 高校实验室90%的质谱仪来自美国

 • 半导体行业用的CD-SEM(关键尺寸扫描电镜)被日立、应用材料垄断

突破路径:

 • 聚光科技开发出ICP-MS质谱仪

 • 中科科仪突破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

 • 禾信仪器实现飞行时间质谱仪国产化

六、种质资源:农业安全的"芯片"

依赖程度:大豆、玉米等主粮种质资源自给率不足80%,蔬菜、花卉种质资源60%依赖进口。

依赖原因:

 1. 野生资源:野生大豆、野生稻等种质收集不足

 2. 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专利被孟山都等跨国公司控制

 3. 育种体系: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典型案例:

 • 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70%

 • 荷兰蔬菜种苗占中国高端市场的60%

突破路径:

 • 南繁硅谷建设国家种质资源库

 • 隆平高科开发出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

 • 大北农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安全证书

七、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母机的"大脑"

依赖程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自给率不足10%,90%依赖进口。

de87411efb8eabe16daa26a11696428a.jpg

依赖原因:

 1. 数控系统:西门子840D、发那科30i等系统垄断市场

 2. 功能部件:高精度主轴、直线电机等依赖进口

 3. 工艺软件:CAM软件被Mastercam、UG等垄断

典型案例:

 • 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需用德国DMG五轴机床

 • 汽车模具加工主要使用日本马扎克设备

突破路径:

 • 华中数控开发出HNC-848数控系统

 • 科德数控实现五轴联动机床量产

 • 广州数控研发出GSK25i数控系统

八、医疗设备:生命健康的"保障"

依赖程度:CT、MRI等高端医疗设备自给率不足15%,85%依赖进口。

依赖原因:

 1. 核心部件:球管、探测器、磁体等依赖进口

 2. 图像算法:重建算法被GE、西门子等垄断

 3. 临床验证:新设备临床验证周期长、成本高

典型案例:

 • 三级医院90%的CT设备来自GE、西门子、飞利浦

24030188de581cf2d7855dafff2a4a97.jpg

 • 3.0T MRI设备100%依赖进口

突破路径:

 • 联影医疗开发出96环超清PET/CT

 • 东软医疗实现1.5T MRI国产化

 • 迈瑞医疗突破高端超声诊断仪技术

九、石油天然气装备:能源安全的"命脉"

依赖程度:深海钻井平台、LNG运输船等关键装备自给率不足30%。

依赖原因:

 1. 动力定位:DP3级动力定位系统被挪威康士伯垄断

 2. 低温材料:-163℃低温钢技术不足

 3. 系统集成:总包能力与国外存在差距

典型案例:

 • 深海钻井平台动力定位系统100%进口

 • LNG运输船核心薄膜舱技术被法国GTT垄断

突破路径:

 • 中集来福士交付"蓝鲸1号"深海钻井平台

 • 沪东中华开发出LNG船NO96型围护系统

 • 海油工程突破深海油气开发技术

十、电子特气:半导体制造的"血液"

依赖程度:高纯电子特气自给率不足30%,70%依赖进口。

依赖原因:

 1. 纯度控制:需达到99.9999%以上(6N级)

 2. 分析技术:痕量杂质检测技术不足

 3. 包装运输:特种钢瓶技术被国外垄断

典型案例:

 • 12英寸晶圆厂所需电子特气90%进口

 • 氟化氩(ArF)光刻气100%依赖美国

突破路径:

 • 华特气体开发出6N级电子特气

 • 凯美特气实现电子级二氧化碳量产

 • 南大光电突破光刻气技术

依赖进口的深层原因与应对策略

深层原因:

 1. 技术积累不足:多数领域起步晚,基础研究薄弱

 2.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发展滞后

 3. 国际技术封锁:西方国家通过瓦森纳协定等实施限制

 4. 市场换技术失败:合资模式未能有效获取核心技术

应对策略:

 1. 加强基础研究:在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等领域加大投入

 2. 构建产业生态:通过"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3. 实施进口替代:制定关键产品国产化时间表

 4. 拓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立多元化供应渠道

 5. 完善政策体系:出台税收优惠、首台套保险等支持政策

结语:突破依赖的路径与展望

中国对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既是产业升级的阶段性特征,也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模式,中国已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5G通信设备、高铁装备、特高压技术等已从依赖进口转向全球领先。未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35年,中国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自给率将显著提升,基本构建起安全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制度创新、生态构建和全球视野的有机结合。

新凯来概念,最正宗的10家公司(附名单)
f9ef34ec7266758f6f69f9288340929d.jpg
除了新凯来自己,还有哪些公司跟它关系铁,能跟着一起起飞?今天我就帮你把这条线彻底捋顺了,筛选出了10家最核心的“新凯来概念”企业,全是干货,赶紧收藏起来!

1 至纯科技(603690)
这家伙可是新凯来湿法清洗设备的独家核心供应商!独家意味着什么?就是别人都没机会,只有它能胜任!而且他们俩还搞了个联合开发,专门针对SAQP工艺的清洗环节。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芯片制造过程中有个超级精细的清洗步骤,新凯来的设备配上至纯科技的清洗方案,已经实现了量产。这关系,铁得不行!

2 新莱应材(300260)
若将至纯科技比作“清洗工”,那新莱应材便是“血管供应商”。新凯来那些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里的超高洁净管路和真空阀门,全都是新莱应材一家包了。这些部件就像是设备的“血管系统”,直接决定了芯片的质量。据说新凯来所有主力设备里,有超过90%的零部件都来自新莱应材,妥妥的基石型合作伙伴。

3 奥普光电(002338)
光刻机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是曝光系统!而曝光系统最关键的又是啥?是物镜组件!奥普光电靠着背后的大佬——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跟新凯来合资成立了长光集智,专门负责这部分的研发和生产。他们提供的纳米级物镜组件,堪称光刻机的“眼睛”,直接决定了光刻的精度。技术门槛?那是相当高!

4 凯美特气(002549)
芯片制造离不开各种特气。凯美特气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新凯来认证的电子特气供应商,主打的就是高纯度氟碳类气体,比如CF4、C2F6这些。纯度要求有多高?99.9999%以上!这可不是随便哪家企业都能达到的。这种气体用在新凯来的刻蚀设备上,直接关系到芯片的良品率,你说重要不重要?

5 江丰电子(300666)
芯片制造还需要一种叫“靶材”的东西,就是用来镀膜的。江丰电子作为新凯来PVD设备靶材的主要供应商,提供铝、钛、钽等多种材质的靶材,可适配14nm及以上制程。据悉,2025年订单预期将超2亿元。作为国内唯一实现5nm靶材量产的企业,其实力可见一斑。

6 同惠电子(833509)
这家公司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它是北交所唯一同时为华为海思和新凯来供货的企业。其主要产品包括精密阻抗测试仪、SMU源表等高端检测设备。这些东西用在半导体研发和生产的各个阶段,是测试仪器领域的“隐形冠军”。能同时拿下华为和新凯来,可见技术实力不一般。

7 北方华创(002371)
提及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北方华创当属首选。尽管与新凯来在PVD/ETCH设备领域存在竞争,但双方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随着成熟制程扩产的需求增加,北方华创也能从中受益。毕竟人家产品线齐全,技术底蕴深厚,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8 中微公司(688012)
全球知名的刻蚀设备制造商中微公司,此外中微公司在高端刻蚀设备领域覆盖5nm以下制程,12英寸设备已进入台积电、三星产线,替代应用材料同类产品,显示了其在先进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中微公司与新凯来一样,都在享受中芯国际扩产带来的红利。作为国产刻蚀设备的代表,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9 冠石科技(605588)
这家公司所提供的是掩膜版,应用于自对准四重图形(SAQP)曝光工艺。或许听起来颇为高深,简而言之,它就是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用于“印刷”电路图案的模板。冠石科技的掩膜版跟新凯来和华为联合研发的技术有协同效应,在光刻材料这块儿,它的积累很深,在国产化的浪潮下,它肯定能分一杯羹。

10 国林科技(300786)
这家公司主要致力于臭氧设备和精密清洗技术,其产品应用于光刻机及胶设备的清洗环节。尽管并非直接向新凯来供货,但极有可能为新凯来相关设备提供配套。在半导体设备配套领域,它堪称资深老将。

综上所述,这10家公司便是当前与新凯来关系最为紧密的核心公司。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些信息仅供你研究参考,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科技日报 - 点“泥”成金 变废为宝 铝工业废渣赤泥治理难题获破解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记者9月28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云南省土壤固碳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潘波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期在固体废渣赤泥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套以数项核心专利为支撑的赤泥固废协同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此项技术有望为破解赤泥这一困扰全球铝工业的环保难题提供全新的“中国方案”,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952fe6bc6e17cb8e87a2e19f4ed177bf.jpg
赤泥原料(左)和β型羟基氧化铁样品(右)

赤泥是以铝土矿为原料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堆存量较大。赤泥碱性较强、粒度较细、组成复杂,综合利用难度大。赤泥的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更存在极高的环境风险。相关数据显示,其全球累计堆存量超过40亿吨,我国堆存量也达数亿吨之巨。其治理和利用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如果采用传统处理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成本高昂。做好赤泥综合利用,对降低铝产业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风险、推动铝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潘波、董祥等人主导的科研团队另辟蹊径,历经十年攻关,构建了一条“绿色、高效、高值”的技术体系,首先发明了从赤泥中温和提取铁元素并精准制备β型羟基氧化铁(β-FeOOH)的专利技术,其核心在于不仅将固体废渣“吃干榨尽”,还可“变废为宝”。
843943dde1f87ba0300e4b27d8a28db5.jpg
改性煤矸石样品(左)和多级孔功能陶粒(右)

“β型羟基氧化铁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关键前驱体,市场价值极高。”潘波介绍,尤为关键的是,从赤泥废渣中提取铁元素后,产生的富铝硅残渣不会成为新的废物,而是通过团队的专利技术,与粉煤灰、煤矸石等其他大宗固废协同治理,制备成多级孔功能陶粒,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和水处理领域,最终实现了所有成分的资源化利用。

“创新技术就像一套‘组合拳’,不仅打中了赤泥治理的痛点,还协同处理了粉煤灰和煤矸石问题,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潘波告诉记者,近期,这项技术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的全面验证,各项性能指标优异,已具备进行中试放大和产业化示范的条件。与国内外现有的赤泥做建材、回收有价金属等传统技术路线相比,该技术体系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固废协同性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四大突出优势,市场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目前,研究团队正积极寻求与大型铝业、能源及环保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建设中试示范线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力争让这项创新技术早日落地生根,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陈可轩

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44/409429.html?isShare=true
2d68084c1d3dcf5a7d3961471ab85616.jpg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方威,周越
通讯作者:李彬 教授,刘泽伟 校聘副教授
通讯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s:///10.1016/j.molliq.2024.125171
亮点
· 改性赤泥基材料可用于去除染料废水。
· 本文综述了从废水中去除染料的四种机理。
· 指出了基于赤泥基改性材料去除染料废水的未来研究方向。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低碳治理技术团队JML|改性赤泥基材料去除废水中有机染料污染:应用、机理及展望

成果简介

近期,昆明理工大学环境污染低碳化治理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中科院2区TOP,IF=6)上发表了题目为“A review on modified red mud-based materials in removing organic dyes from wastewater:Application,mechanisms and perspectives”综述文章。该论文对染料性能进行了全面综述,并评述了染料废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论述了改性赤泥基环境材料在染料废水中的应用进展。此外,本文还提出应进一步优化赤泥材料的活化方法,开发具有能够同时吸附多类型染料的赤泥基材料。为拓展赤泥在水处理中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全文速览
(1)赤泥(RM)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碱性固体废物,应以无害环境的方式处理和回收。赤泥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化合物,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环境修复材料。
(2)本文对染料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揭示了染料废水污染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综述了改性赤泥基材料在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3)赤泥基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去除机理可包括为静电相互作用、氢键、π-π键和催化氧化。此外,本文还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优化赤泥材料的活化方法,开发具有多染料吸附性能的赤泥基材料。
285005084_2_20240615080557453.jpg
摘要导图
研究进展
赤泥因其含有丰富的金属化合物而成为一种理想的废水处理原料,可用于去除各种污染物,包括无机阴离子、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尽管一些综述文章已经强调了赤泥基材料在水处理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它们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有效性,但对于特定污染物的综述,如对有机染料的去除效果,却缺乏关注。此外,对赤泥基材料去除有机染料的机理的研究也十分有限。本文旨在综述赤泥作为低成本材料用于去除废水中有机染料污染物的吸附潜力。通过总结近年来赤泥在水中染料去除方面的应用,分析各种染料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并详细讨论了赤泥的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 赤泥的理化性质及活化方法
赤泥因其含有丰富的金属化合物、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的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可用作有机染料废水的吸附剂,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这些优异性能促进了其作为水体环境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赤泥的活化是制备吸附材料的关键步骤,包括酸处理、热处理和其他化学试剂改性等方法。此外,活化处理不仅提高了吸附能力,还能有效防止赤泥中有害成分对吸附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在环保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染料的种类和危害
染料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纺织品、化妆品、塑料和印刷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根据其应用分类,染料可分为酸性、碱性、直接染料等类型。在图1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染料化学结构和工业应用。染料废水直接排放到开放水体中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导致环境恶化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鉴于中国纺织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染料,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保护环境,采取适当有效的处理技术,以防止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285005084_3_20240615080557625.jpg

图1 染料的种类和工业应用
3 染料去除技术
目前,已经报道了各种有效降解或去除水性介质中的有害污染物的方法,以应对这一环境挑战。这些方法包括吸附、化学还原、膜过滤、絮凝、光催化降解、生物处理、离子交换等,来降低废水中染料浓度的含量,如图2所示。
285005084_4_20240615080557797.jpg
图2 染料废水处理;(a)膜过滤;(b)光催化降解;(c)电芬顿反应;(d)染料细菌降解机理研究
4 赤泥基材料在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单一原料和方法的局限性,可以将赤泥与其他物质结合,制备复合材料(如图3所示)。可以利用赤泥自身丰富的铁和生物质混合制备铁碳复合材料,在提高吸附能力的同时也便于后期回收利用。制备的铁碳材料还可以用作催化剂,利用Fe2+在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下,对有机染料进行有效降解。除了与生物质结合外,还可以引入其它金属离子对其赤泥进行改性,从而增加赤泥基材料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进而提高对有机染料的去除效果。
285005084_5_20240615080557985.jpg
图3 (a)RM-BC(HP)/PS工艺降解AO7的可能催化机理;(b)FBCs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吸附机理;(c)ZAS/GRM吸附剂的合成原理;(d)ZAS/GRM吸附剂表面对刚果红的吸附机理
5 去除机理
赤泥基材料对废水染料的去除机理主要包括四种(见图4):
(1)静电相互作用:染料分子通常带有电荷,可能为正电荷或负电荷。赤泥表面也可能带有电荷,如氧化铝通常带负电荷。当染料分子的电荷与赤泥表面的电荷相反时,它们之间会发生静电吸引。
(2)氢键:染料分子中存在氢键供体或受体基团时,它们可以与赤泥表面的氢键受体或供体基团形成氢键。这种氢键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染料分子与赤泥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π-π键:π-π堆积是一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通过电子云重叠和电荷转移实现。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染料分子吸附到赤泥表面。
(4)催化氧化:通过加入过氧化氢,利用赤泥中的铁离子产生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从而促使染料分子氧化分解。
285005084_6_20240615080558189.jpg
图4 赤泥基材料对染料的去除机理
6 展望
考虑到赤泥基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潜在优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我们可能需要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1)优化赤泥的活化方法,减少废料产生,避免使用酸处理,以免引发二次污染。
(2)探索具有多种染料吸附能力的赤泥基材料,以提高染料去除效率。
(3)深入研究赤泥材料的去除机理,揭示其在不同污染物中的去除作用机理。
(4)考虑实际污染物浓度,使用混合染料污染水或工业染料废水进行研究。
285005084_7_20240615080558359.jpg
图5 赤泥处理印染废水的前景与挑战

结论

赤泥作为氧化铝生产的固体废弃物,含有大量的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功能性环境修复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原始赤泥的吸附和催化性能较差,通常采用酸化、热处理等方法对其进行活化改性,这样会改善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能,从而增加吸附能力和催化活性。本文综述了改性赤泥基材料在染料废水中的应用,其中去除机理可能是静电作用力力、氢键、π-π键和催化氧化。浸出试验表明,赤泥浸出率较低,不会发生严重的二次污染。

具体而言,该零碳基金的特色在于它将不仅为零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将开放中华煤气暨港华智慧能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被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和实践,充分发挥IDG资本与中华煤气的各自优势。

  碳基金概念及已经成立碳基金

  一、碳基金是什么

  基金,英文是fund,广义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从会计角度透析,基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我们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碳基金的设立目的与绿色债券、信托等金融产品的相似,都是为了募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低碳节能产业的发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基金的设立方式与债券和信托有着一定的区别,通过了解不同的基金结构,我们来看看基金的运作方式。

  1 组织形态区别:契约型基金、有限合伙基金

  (1) 契约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Unit trust fund),指专门的投资机构(银行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委托人通过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契约”的形式发行收益凭证,“基金单位持有证”来募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契约型基金由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所签署的基金合同而设立,基金投资者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基金合同条款上,而基金合同条款的主要方面通常由基金法律所规范。契约基金与信托一样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主要受《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约束。其产品架构和信托一样实行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三方分离。
4dcdad85329eaa2a3ea1e0f763c21e41.png

  (2) 有限合伙型基金

  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GP)和有限合伙人(LP)组成。基金的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投资,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基金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GP)通常是基金管理人,有时也委托外部人同时管理基金,在实务中,通常私募管理人与普通合伙人为统一主体(私募管理公司),普通合伙人(GP)对基金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通常有固定的存续期间,到期后,除全体投资人一致同意延长期限外,合伙企业必须清算,并将获利分配给投资人。有限合伙人在将资金交给普通合伙人后,除了在合同上所订立的条件外,完全无法干涉普通合伙人的行为,普通合伙人全面负责基金的投资和运营。有限合伙基金不是独立的纳税主体,需要穿透至合伙人,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从而避免了双重征税问题,目前是市场主流的运作模式。

  另外,《合伙企业法》第三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但是担任有限合伙人的主体范围则相对广泛,只要符合合格投资者即可。

  二、已成立的碳基金

  国内已成立的碳基金有很多种类,并且投向也很广。以下举几个碳基金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学习。

  1 中国绿色碳基金

  该基金发起者包括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该基金是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先期募集3亿元,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赠,用于开展旨在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

  2 武汉“碳中和-新能源基金”

  该基金由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牵头,下属控股湖北汇智知识产权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联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一起成立。募集规模100亿元,首期募集20亿元,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化项目,用于企业节能减排设施设备的建设配置,如养殖场的沼气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投入。

  3 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共同设立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资方向主要聚焦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向,深度挖掘风、光等清洁能源在发展地区和投资市场上优质的碳中和产业项目。

  4 **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
**
  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共同成立碳中和技术基金。成立后,该基金的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该基金的主要投资领域为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以实现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该基金也是目前国内首支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成立的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将积极与企业和政府合作,打造碳中和技术创新生态。
  (环境生态网)

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詳列了各個與诺贝尔奖得主有学术关联的大學。从1901年到2020年,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内的诺贝尔奖共颁给过930名个人和25个机构。本列表对每个诺贝尔奖得主均一视同仁,无论每年各个学科有多少人同时获奖、是否有人多次获奖。本列表只考虑个人获奖者,不考虑获奖机构及机构内的相关人士。院校次序按联系人數由多至少排列顯示。

本列表只考虑每所高校正式的学术联系人,但个人获奖者如果与附属于高校的国家实验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有正式学术关联,获奖者将被视为与该高校有关联。正式学术联系人包括1)校友、2)长期教职员和3)短期教职员。其中,校友包括已获得该校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曾经进入该校学位项目学习但中途辍学者和学位项目在读人员。荣誉学位、交换生、暑期学校、旁听生均不予考虑。长期教职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短期教职员包括博士后研究员、访问学者、讲师等。

除非访问人员在被访高校从事了具有雇佣性质的短期的正式教学或研究活动,其它非正式的私人性质的和奖励性质的访问一般不作考虑。严谨起见,如果有些非雇佣的奖励性质的访问职位同时要求访问人员进行教学或研究活动,或者访问人员在其简历或官方网站上将此次访问定义为有“学术关联(affiliation)”,则本列表将考虑此种联系人。最后,暑期访问人员、附属学校访问人员、进修学院访问人员等一般不算入内。

此列表与各大学菲尔兹奖得主列表以及各大学图灵奖得主列表共同记录了在基础学术领域获得最高荣誉个人的学术生涯。
db9781d54cd33a7dcbe294e2282a53cf.jpg

三名科学家 因外周免疫耐受研究 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北京时间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来自美国的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与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来自日本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

单壁碳纳米管 结构、性能、应用和健康与安全

碳原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许多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已知的同素异形体包括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纳米管和石墨烯, 后三个主要是人造的。

当这些碳的同素异形体作为添加剂使用时,它们的来源、形态和生产方法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因为碳的不同形态会带来很大的不同。石墨烯和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最佳的性能组合和优势。
image.png

除石墨烯外,这些碳基添加剂的生产规模可达数百吨或上千吨,并可用于工业用途。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基本上分为两类: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尽管有明显的共性,但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

区分单壁碳纳米管最重要的特征是,管壁只有一层石墨烯结构。换句话说,单壁碳纳米管可以被描述为单层石墨烯片卷起来形成的无缝空心圆柱筒。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经常被称为石墨烯纳米管(GNTs)。

与单壁碳纳米管不同,多壁碳纳米管可被视为单壁碳纳米管的同心排列,即由多层石墨烯片无缝卷起成管状。

e3eb191c67b84aa163fe19c34add514a.jpg
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的这些差异,导致了它们在添加到材料中时,给材料的性能带来很大不同,并对材料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例如,单壁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有时被称为与材料在拉伸或压缩下承受长度变化的能力有关的弹性模量),几乎比多壁碳纳米管高一个数量级(图1)。
e-gpa.jpg

单壁碳纳米管与多壁碳纳米管的物理参数
1c98729c338e995d2f87d01d85a70b55.jpg

  • 可为更大的直径,但可能会导致缺陷数量的增加

** 长度可更长,但只是在实验室规模

1 真正的纳米级管径
单壁碳纳米管的管径小于2 nm,而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大于10 nm,可达数百纳米。

2 长且几乎无缺陷的结构
这两种类型的碳纳米管都可以生长到几百纳米甚至几毫米的长度,但通常都在1- 30微米的范围内。

3 高长径比(长度-直径比)
由于其直径较小,长度长,单壁碳纳米管通常具有较高的长度-直径比,从而具有前所未有的柔韧性。事实上,单壁碳纳米管给材料所带来的许多机械性能改进,都可以归因于高长径比。在极低的添加量下可以形成三维导电网络,起始添加量仅为总重量的0.01%。如此低的添加对颜色影响较小。

多壁碳纳米管的典型纵横比较低,因此电导率的渗透阈值较高。由于其更大的直径,多壁碳纳米管非常硬,其类似石棉的特性也会造成健康风险。

4 弹性
由于其较高的刚性,在不损坏结构的前提下,多壁碳纳米管不容易弯曲、扭曲、扭结或屈曲,而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柔韧性,可以更容易地恢复其原始结构。

5 优良的机械性能
单壁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是材料中最高的之一(分别为~50 GPa和~ 1000 GPa),这一特性适用于强化各种材料,包括聚合物复合材料。

理论上,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达到各向同性分布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理想分散,每添加1 %(质量比)的单壁碳纳米管,可使抗拉强度提高100 MPa。在实践中,达到要求的机械性能提升所需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剂量,可以低至0.2%(质量比)。

对于多壁碳纳米管,通常需要3- 5%的添加量来改善机械性能。高添加量会影响其他重要特性,如最终产品的表面质量和颜色。
6 导热性
在单位质量导热系数方面,单壁碳纳米管超过了多壁碳纳米管,可以作为提高导热系数的添加剂。这两种材料都能承受高温(在正常条件下高达750°C)。

7 导电性
单壁碳纳米管有一层碳原子,并根据空间的螺旋特性(手征)可表现出金属或半导体性能。这两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分离后可用于纳米电子学。即使没有分离,原始单壁碳纳米管的高导电性(可以通过添加进一步提高),可以添加极低量的添加剂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单壁碳纳米管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而且由于其强大的碳-碳共轭键,金属特性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电流密度,比铜等金属的电流密度大1000倍以上,而铜等金属的电流密度受到电迁移的限制。换句话说,单壁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载流量。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抗静电添加剂在各种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导电添加剂的添加量高于所谓的“渗透阈值”时,这些改进材料的电导率就会出现。渗透阈值与填料的长径比成反比,单壁碳纳米管及其管束的长径比最高。这就是为什么理想分散和分布的单壁碳纳米管,能够在添加量低至0.01%时即能消散材料中的静电。而多壁碳纳米管需要更高的添加量,超过0.5%,才能达到相近的效果。

归功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特性,单壁碳纳米管不仅可产生导电性,而且改善了材料的机械性能,且不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低添加量大大减少对最终产品的流变性能和可着色性的影响

碳纳米管的合成
碳纳米管的合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image.png
• 等离子弧放电:在氦气中,等离子弧放电生产碳纳米管。
image.png
• 激光蒸发(脉冲激光烧蚀):在脉冲激光作用的高温反应中,石墨靶的蒸发。
image.png
• 化学气相沉积(CVD):从碳氢化合物(甲烷、乙烯、乙炔)中催化(镍、钴、铁或其组合)沉积碳。

aa5ba549226027b03d520e54ff8503ed.jpg

化学气相沉积(CVD)是商业化生产碳纳米管(CNT)最先进的方法。
111ace.jpg

这种方法在纳米管的直径、长度和形态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然而,再现性往往具有高挑战性。

目前,OCSiAl是单壁碳纳米管的领先制造商。该公司每年生产数十吨高质量的单壁碳纳米管,并计划将这一规模增加到每年数百吨。
112cess.jpg

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空间的螺旋特性(手征)和导电性

纳米管的几何形状由原始六边形晶格的手性向量决定。单壁碳纳米管自组装的类型(其手征)影响其导电性能,使其导电或半导电。

单壁碳纳米管的扭转状态可以用“n”和“m”的手性指数来描述,它们反映了将六边形晶格卷制成管状的方向矢量。

纳米管对材料电阻的降低取决于纳米管的用量、它们的长度以及在纳米管总量中导电碳纳米管的比例。单壁碳纳米管的添加,使得导电(金属性)纳米管的比例几乎增加了3倍。
113lity.jpg

单壁碳纳米管的应用

单壁碳纳米管被证明潜力巨大,可以作为多功能添加剂,并开发具有全新性能的新产品。改善多数已知材料的各种特性:赋予导电和抗静电性能,并增加强度、抗撕裂、柔韧性和附着力,以及许多其他参数,这取决于所需的应用。此外,通常单壁碳纳米管添加量为千分之一即可实现,确保无需更改最终产品的现有生产工艺。

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应用进行分类有几种方法。最常见的是根据行业、材料或工业产品类型来分。工业产品类型的分类,也可以根据单壁碳纳米管的潜在使用量进一步分类。

复合材料和增强塑料、工业涂料、汽车轮胎和橡胶工业制品、结构材料和电化学电源材料,占单壁碳纳米管消耗量的最大份额。就单壁碳纳米管使用量而言,其他应用包括粘合剂和润滑剂、抗静电塑料、透明导电薄膜和电缆。还有一些阻隔方面的应用,也会使用一定数量的单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市场潜力巨大

使用单壁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
单壁碳纳米管进入复合材料市场,基本集中在替代能源和基础设施(管道、建筑结构单元)、以及汽车和飞机结构材料等应用。这些行业需要具有更好物理性能的轻质并坚固的材料(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船体、飞机部件、船舶等)。使用单壁碳纳米管,提高复合材料强度的解决方案数量正稳步增加。2, 3

使用单壁碳纳米管的增强塑料
增强塑料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行业的市场价值达数十亿美元,而且正在经历迅猛的增长。增强塑料中单壁碳纳米管使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汽车工业的需求,即通过减轻所有汽车部件的重量来减少燃料投入或电池用量;而航空航天工业除了要求减轻重量外,还需要能够抵抗极端条件和负载的材料。所有这些挑战都可以用单壁碳纳米管来解决。4

工业涂料中的单壁碳纳米管
在该领域,单壁碳纳米管被用作底漆和油漆的多功能添加剂,用于汽车涂层(车身、飞机、船体等)、设备(电器和家用电器)和储罐/器皿,5, 6, 7 以及生产线上的防静电地板。8 在广阔的工业涂料市场中,单壁碳纳米管可应用于一半以上的产品中。

汽车轮胎中的单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应用于轮胎中,可以显著提高轮胎的硬度、抗撕裂性、燃油效率和抓地力。9 这种改进是在非常低的添加量下实现的,且不需要改变现有生产工艺。单壁碳纳米管可以赋予轮胎所需的导电性,而不需要任何其他导电填料(例如,无炭黑)。据估计,单壁碳纳米管在高级轮胎领域的潜在应用为30%,在标准轮胎领域的应用约为10%。

使用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化学电源
在电化学电源中使用单壁碳纳米管,可显著提升电池的各项性能。该市场多用于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以及碱性电池。单壁碳纳米管添加到电池电极中,可以显著改善直接影响电源使用寿命的目标参数,如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10.

橡胶工业制品中的单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为基于各类橡胶、有机硅和热塑性弹性体的产品提供了技术优势。在改善橡胶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性能的同时,单壁碳纳米管也允许保留并在某些情况下增强其他重要的性能:如邵氏硬度、内聚力、动态强度、耐磨性、减少迟滞损耗和保持产品颜色。11 单壁碳纳米管有用于约三分之一橡胶工业制品的潜力。

含有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材料
在沥青、12 沥青混凝土13 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材料中,14 单壁碳纳米管可使材料的结构特征得以保持,同时提供改善性能的表现。

潜力较小的单壁碳纳米管市场

单壁碳纳米管技术用于环境保护
在该行业,单壁碳纳米管的解决方案,正被开发用于危险气体和毒素探测器,以及气体和液体的过滤系统。一旦现成的市场解决方案可用,单壁碳纳米管可用于此类产品的3-5%。

单壁碳纳米管在生物技术和医学中的应用
由于其与生物分子(DNA和蛋白质)的化学相容性,单壁碳纳米管可作为生物传感器和医疗设备的组件。对植入物中单壁碳纳米管的测试表明,它们可进一步用作导管和神经系统植入物的涂层。目前也在开发用于活体内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用于单壁碳纳米管封装物质的靶向输送。16.

单壁碳纳米管用于电子学和微电子学
单壁碳纳米管强度高且有弹性和优异的电子性能。因此,在电子领域应用广泛,如智能纺织品、晶体管、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芯片、信息存储设备、集成电路、17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池等。

就单壁碳纳米管应用的种类而言,上述仅仅是个别的例子。总的来说,添加单壁碳纳米管可以改变70%的现有材料,这相当于约3万亿美元的市场。在多项应用中已成功取得了实验室成果和专利。

单壁碳纳米管的大规模生产使得将实验室结果引入工业技术成为可能,并使大规模产品的制造成为可能。随着单壁碳纳米管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降低,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单壁碳纳米管的健康和安全方面

与其他碳纳米材料相比,单壁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柔韧性,18这意味着它们在健康、安全和环境考虑方面,具有许多完全不同的特点。

潜在的肺部风险
对特定的单壁碳纳米管的评估表明,由于其相对尺寸较大,无法进行气溶胶试验,从而得出结论,结块的单壁碳纳米管无法进入肺的深部。单壁碳纳米管没有表现出刚性,这是其柔韧性的结果,它们有降低表面能的倾向,并有形成束捆或凝聚成团的倾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单壁碳纳米管归类为一种“不能分类为对人类有致癌性”的物质。18

嵌入到材料基质中
就消费者的暴露方面,被认为没有风险,因为消费者只是接触到包含在是聚合物基的复合材料中的单壁碳纳米管。一旦单壁碳纳米管被用作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或导电材料,它们就会高度结团并被聚合物包围。因此,它们不再具有任何纳米颗粒特征,甚至在复合材料被研磨、切割或以其他方式机械降解的情况下,纯单壁碳纳米管通常不会被释放,而只是作为高度聚集的聚合物结合颗粒的一部分。总之,消费者对单壁碳纳米管的暴露极为有限,且无论是通过吸入、皮肤或口腔暴露,均不被认为对消费者构成任何危害。19

生态毒性
毒理学家指出 20 与多壁碳纳米管和碳纤维不同,单壁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柔韧性,因此通常对细胞壁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较低。一项关于多壁碳纳米管对海洋藻类 21 影响的研究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对海洋藻类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而用单壁碳纳米管进行的研究发现,藻类暴露于单壁碳纳米管后没有毒性作用。22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项研究都是根据相同的经合组织(OECD)测试指南201进行的。

注册及其他通知
2016年,欧盟REA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首次将单壁碳纳米管列为新物质。23 在欧洲,任何单壁碳纳米管的大规模商业化,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测试后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

201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联邦公报上,发布了一份关于单壁碳纳米管的重要新使用规则(SNUR),授权在美国供应链上无限制地销售碳纳米管。

L. Forro, et al. “碳纳米管的电子和机械性能”,见纳米管科学和应用 (Tomanek and Enbody, eds), Kluwer学术/全会出版社(纽约,2000年)。
M. Ates, et al. 碳纳米管基础的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粘合剂科学与技术,2017 31(18)卷,1977-1999页。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1694243.2017.1295625
全球纳米管市场2019-2026。2019年9月。
https://www.datamintelligence.com/research-report/carbon-nanotubes-market
F.-L. Jin and S.-J. Park.碳纳米管强化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概述,Carbon Letters 期刊,2011第12卷,57-69页。http://koreascience.or.kr/article/JAKO201120956424265.page
C. Simpson. 碳纳米管基涂料,粘合剂和密封剂工业,2013年5月。 https://www.adhesivesmag.com/articles/91920-carbon-nanotube-based-coatings
V. Vijayan, et al. 碳纳米管基第二代底漆涂覆汽车应用钢板的焊接性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杂志,2017第31(9)卷,4405-4410页。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06-017-0840-7
S. Park and M. Shon.多壁碳纳米管对富锌环氧树脂涂层的保护效果。工业与工程化学杂志,2015年第21卷,1258-1264页。
V. Kravchenko.单壁碳纳米管。使用0.01%添加剂的抗静电地坪的根本改善。涂料世界,2017年。https://www.coatingsworld.com/issues/2017-03-O1/view_features/single-wall-carbon-nanotubes/
Y. Lu, et al.从纳米到巨人?轮胎强化的纳米管设计及在高性能轮胎中的应用。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2016年第137卷,94-101页。
P. Sehrawat, et al. 锂电池中的碳纳米管: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B,2016年第213卷,12-40页。
研究证明单壁碳纳米管可显著改善弹性体性能, Nanowerk, 2015年https://www.nanowerk.com/nanotechnology-news/newsid=39408.php
A. Akbari, et al.利用碳纳米管改良沥青。世界应用科学杂志,2012年第18(4)卷,594-599页。https://www.idosi.org/wasj/wasj18(4)2012.htm
M. Faramarzi, et al. 碳纳米管改性沥青混凝土粘合剂:制备与界定方法。路面研究与技术,2015年第8(1)卷,29-38页。
C. Isaza Merino, et al. 作为替代技术,碳纳米管强化金属基质复合材料。合金与化合物杂志,2017年第707卷,257-263页。
W. Kim, et al. 碳纳米管基触屏可多点触控和多点触感的发展。传感器(Basel)杂志,2015年第15(11)卷,28732-28741页。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01304/
G. Bisker, et al. 组织植入式胰岛素传感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高级护理材料,2015年第4(1)卷,87-97页。第一次出版:2014年7月31日。(自然杂志的相关新文章,请查看:https://www.nature.com/news/nanotube-implants-show-diagnostic-potential-1.18219)。
J. Luo, et al. 添加银粉和纳米管的热塑性聚氨酯为基础的导电粘结剂。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2016年第129卷,191-197页。
德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BAuA)
单壁碳纳米管—注册档案。欧洲化学品管理局。
https://echa.europa.eu/registration-dossier/-/registered-dossier/18023/4/25/8
碳纳米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分级目录,第111卷。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wp-content/uploads/2018/06/mono111-01.pdf
实验证明在应用纳米管强化材料过程中无纳米管释放。Gupta-Verlag 博士。
https://www.gupta-verlag.com/news/technology/20190/tests-show-no-nanotubes-released-during-utilisation-of-nano-augmented-materials
L. M. Sherman. 单壁碳纳米管无生态毒性。塑料技术,2018年10月26日。 https://www.ptonline.com/blog/post/single-wall-carbon-nanotubes-show-no-ecotoxicity)
K. S. Pikula, et al.碳和硅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对海洋微海藻的影响。环境研究,2018年第166卷,473-480页。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3935118303049?via%3Dihub
Turley, REACH 注册人未发现单壁碳纳米管有水生毒性。化学观察,2018年11月2日。https://chemicalwatch.com/71515/reach-registrant-finds-no-aquatic-toxicity-for-swcnts
单壁碳纳米管完成REACH注册。PCI(油漆与涂料工业)杂志,2016年10月16日。https://www.pcimag.com/articles/102634-reach-registration-completed-for-single-wall-carbon-nanotubes

碳纳米管分为单壁碳纳米管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SWCNTs),其形成圆筒状的石墨层为1层;
以及,多层碳纳米管(MWCNT),其形成圆筒状的石墨层为2层或2层以上。
众所周知的是,在单壁碳纳米管中,对应于相对石墨层的圆筒轴的上述六元环的排列方法,已知有扶椅型(armchair)、拉炼型(zigzag)、及对掌型(chiral)。
多层碳纳米管具有导电性、高弹性、及高强度等特性。另一方面,单壁碳纳米管具有高弹性、导电体或半导体的电气特性、极其强韧的机械特性、超过金刚石(diamond)的热传导性、分子的吸收吸附特性等范围较广的特异性(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例如,其具有如下特性:数千Gpa的杨氏模量(Young’smodulus)、数十Gpa的抗拉强度(于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内测定),进而当施加弯曲应力时,于压缩侧获得起伏构造并进一步变形,且极难断裂(参照例如非专利文献2)。因此,可预期利用上述多个单壁碳纳米管的特性,而广泛应用于静电防止剂、导电性墨水/涂料、氢吸附材料、半导体、化学反应领域、燃料电池触媒载体、二次电池负极材料、传感器、元件、复合材料的充填剂、宇宙航空、生物/医疗领域等各种技术领域。

碳纳米管通常借由电弧放电法(Arc discharge)、激光蒸镀法(LaserDeposition)、热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气相流动法(Vapor Phase Growth)等各种制造方法而制造。电弧放电法,一般是指将碳作为电极,并利用电弧放电使碳纳米管成长的方法,所以可大量制造碳纳米管。激光蒸镀法,一般是指借由激光使石墨电极的一部分蒸发而制造碳纳米管的方法。热化学气相沉积法一般是指于基板上预先添加金属触媒,再于此处将作为碳源的烃(hydrocarbon)进行高温热分解,以制造碳纳米管的方法。气相流动法,一般是指使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碳源化合物与载送气体(carriergas)一同流通,并进行高温反应而制造碳纳米管的方法。除上述方法以外的各种方法,已知有例如是使用等离子化学气相蒸镀装置的方法,或者使用热化学气相蒸镀装置的方法等。
作为更具体的碳纳米管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列举如下方法:于模板上配置碳源聚合物,并进行高温烧成进而以较高产率制造碳纳米管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可大量制造碳纳米管的化学气相蒸镀法(参照日本专利文献2);非晶质(amorphous)碳纳米管的制造方法(参照日本专利文献3);将含有触媒金属化合物(特别是溶解状态下的触媒金属盐)的有机溶剂溶液,导入于加热至700~1,500℃的加热炉中,以此作为特征的碳纳米管的制造方法(参照日本专利文献4)等。
可借由上述多个碳纳米管的制造方法而制造碳纳米管。但是,多层碳纳米管不具有单壁碳纳米管的上述特性,且为了将单壁碳纳米管活用于各种技术领域,必需以高纯度而制造单壁碳纳米管。然而,由上述碳纳米管的制造方法所获得的碳纳米管,其是多层碳纳米管,或是少数的单壁碳纳米管与多数的多层碳纳米管的混合物。特别是,在气相流动法、化学气相蒸镀法中,单壁碳纳米管的制造非常困难。因此,为将单壁碳纳米管活用于各种技术领域,需要谋求可选择性地制造单壁碳纳米管的制造方法。

总部频繁迁出 常州留不住本土民企?
看到如此的多的本土企业总部选择从常州向外搬迁,有人疑惑:常州难道缺乏一片营商沃土,留不住本土民营企业家吗?

实则不然,这还要从企业类型说起。红星美凯龙、新城控股、月星家居三家企业的业务重心,都和房地产行业有关。

“对于与地产相关企业来说,融资和土地是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而作为江苏的三线城市,常州在这两方面能够给予企业的条件,并不比上海优越。为了谋求企业进一步发展,加之地缘亲近,因此,地产企业和上市公司,趋向于将总部和业务中心往上海搬迁,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刘奇洪向鱼禾财经介绍。

这正如红星美凯龙总部搬到上海之后,卢庆文曾说过话:“如果没来上海,美凯龙可能就是‘地方土老板’,变成不了全国性的家居卖场龙头。”

刘奇洪还补充道:“目前,仍然有不少来自苏锡常的企业,虽然没有整体搬迁,但将销售总部、研发总部等设立在上海,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商业格局。这都是基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出的规划。”

而相较于房地产,常州的优势发展更在制造业上,凭借着制造业根脉和多元工业场景,吸引了不少制造业企业在此落户。

例如,曾在常州创办江苏铁本铸钢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家戴国芳,虽在2010年转战盐城市响水县、成立德龙镍业,但并没有放弃常州这块制造业厚土。

资料显示,戴国芳的“德龙系”公司在溧阳开办了溧阳宝润钢铁有限公司、溧阳龙跃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溧阳瑞达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现已被江苏省溧阳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下属公司获得),建设了多个生产线,形成炼钢、热轧、冷轧全产业链的生产格局。

“目前市场上绿醇供应比较少。”

  “绿醇供应稳定性较差。”

  是近期香橙会走访供应链下游最常听的对绿醇的评价。

  经济性和供应稳定性是绿色甲醇消纳最关注的话题。

  目前受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认证等因素的影响,航运业符合认证要求的绿醇燃料供给稳定性较差,整体需求大于供给。

  受此影响,外界传闻LNG将再次成为船舶首选燃料,航运公司也在重新布局LNG燃料?

  马士基表示,实施“短期LNG务实,长期甲醇坚定”的双轨并行燃料策略,保障燃料供应稳定,同时强调甲醇是绿色航运转型的核心方向。

  01

  LNG与甲醇燃料船舶市场情况

  截至目前LNG船舶已投入运营的数量约1300艘次,历年来投入运营的船舶数量相对稳定。甲醇燃料船舶目前已投入运营56艘次,由于基数较小,船舶数量整体波动较大。

111.jpg
  图 1 LNG燃料和甲醇燃料船舶历年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克拉克森船舶数据库

  从新船订单的角度来看,目前LNG燃料船舶的新船订单数量占比约为44%,未来还有约1000艘LNG燃料船舶将投入运营;甲醇燃料船舶的新船订单数量占比约为84%,约有305艘船舶在接下来的几年陆续投产。
image.png
  图 2新船订单数量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克拉克森船舶数据库

  02

  各大航运公司针对LNG与甲醇燃料船舶的布局情况

  目前涉及LNG燃料船舶的航运公司共323家,共布局约2377艘LNG燃料船舶(包括正在运营、新船订单以及维修等状态的船舶),其中有269家是目前已拥有且正在运营LNG船舶,约1300艘次。

  涉及甲醇燃料船舶的航运公司共约73家,共布局有361艘次甲醇燃料船舶。其中有20家航运公司目前已拥有且正在运营甲醇燃料船舶,共约56艘次。

  其中有23家航运公司同时布局了LNG燃料船舶和甲醇燃料船舶。其中包括了达飞、中远海、长荣海运、现代商船、招商局、马士基等公司。具体如下:

  表1 同时布局LNG和甲醇燃料的航运公司(投运+订单状态)
image.png
  资料来源:克拉克森船舶数据库

  从新船订单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航运企业对未来船舶燃料选择的趋势。目前已有18家航运公司同时下单了LNG和甲醇燃料船舶。

  其中中远海运、长荣、现代商船等公司订购的甲醇燃料船舶大于LNG燃料船舶;而达飞、阿特拉斯公司则仍有大量LNG新船订单。

  表2 各航运公司布局LNG燃料和甲醇燃料船舶订单
image.png
  资料来源:克拉克森船舶数据库

  03

  马士基:甲醇仍是最有前途的选择

  马士基(Maersk)对甲醇燃料和LNG的态度经历了显著变化,从早期的坚定支持甲醇到近期策略性转向LNG,但仍强调绿色甲醇是长期目标。

  在2024年8月,马士基订购/租赁约60艘LNG双燃料船(总计80万TEU),首次大规模采用LNG作为替代燃料。

  马士基强调LNG订单是“投资组合策略”,而非放弃甲醇,旨在优化减排成本。并在2024年10月,马士基能源转型负责人Morten Bo Christiansen重申:“甲醇仍是最有前途的选择,我们仍主要依赖甲醇。”
2323.jpg

  截至目前马士基已有13艘甲醇燃料船舶投入运营,其中今年有Arthur Maersk、Adrian Maersk 两艘甲醇双燃料船舶相继下水,未来仍有14艘甲醇船舶即将下水。
2121.jpg

  另外,近期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副秘书长陈婉雯在信德海事2025绿色航运论坛表示,自今年2月中旬香港完成首次LNG船用燃料加注以来,截至4月中已进行3次商业LNG加注。
99aba458deff0ef5d18f3ceaed9a535c.jpg

  同时,目前香港正积极推进绿色甲醇加注发展,包括将在今年年中发布《绿色甲醇加注工作守则》,并鼓励企业尽快在港首次展开示范作业。与此同时,研究在香港水域提供绿氨、氢气等新一代绿色船用燃料的加注服务。

  她直言,“不少国际班轮公司和船东向我们表示,希望利用香港自由、国际化的优势与内地深度对接,经香港购买内地生产的绿色船用燃料。”预期到2030年,全球一半可再生甲醇来自中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同时,在MEPC 83会议通过的温室气体燃料强度规定(GFI)背景下,LNG作为一种过渡燃料,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后LNG燃料船舶的运营成本将大幅增加。而甲醇和氨燃料被认可为零或近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燃料与能源(ZNZs),长期来看将是最适合的选择。

商务部预警:东南亚多国严查原产地证造假
商务部发布预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正严查原产地证造假行为!越南工贸部要求企业加强原材料溯源管理,防止因原产地问题影响出口;泰国则对42类产品(如铝膜、电动自行车等)加严原产地证书审核,打击规避美欧关税的行为。美国也计划出台全球货物追踪系统及《贸易执法强化法案》,对转口贸易实施“连带处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被列为首批监控国。出口企业需确保原材料可追溯性,合规应对国际贸易风险,避免高额罚款或贸易限制。

香港邮政硬刚美国,暂停寄美内载货品邮递服务
4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发布消息,美国政府早前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香港寄往美国货品的小额免税安排,并大幅调高付运美国且内载货品邮件的关税。面对美方这一霸凌无理、滥施关税的举措,香港邮政迅速作出回应。香港邮政明确表示,绝不会代收美方所谓的关税,并将暂停接收寄往美国且内载货品的邮件。在邮件接收安排上,针对不同邮寄方式采取了具体措施。平邮方面,鉴于海运时间较长,香港邮政自4月16日起暂停接收寄往美国内载货品的平邮邮件。对于4月16日前已投寄但未能付运往美国的此类邮,香港邮政会联络寄件人,从4月27日起安排退件及退款。空邮方面,自4月27日起,暂停接收寄往美国内载货品的空邮邮件。

淘宝,登顶!
据证券时报引用第三方数据机构统计,截至目前,淘宝已经在16个国家App下载榜上排名第一,在123个国家排名前十,大量海外消费者涌入淘宝。公开数据显示,4月12日,淘宝App海外下载量为104000,而到了4月15日,这一数字达到326000,环比12日暴涨222%。其中仅iOS平台,北美地区下载量环比12日增长了483%,欧洲则增长了439%。不少淘宝商家已经感受到海外流量暴增。

零碳园区,不只是政策口号,更是地方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箱”。我们将继续关注零碳园区在园区自身、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之间的实际利好与互动机制。

零碳园区建设成果将成为地方政府绿色政绩的有力体现。申报成功的园区往往被纳入 国家或省级试点 名单,获得官方背书和荣誉。地方政府通过主导零碳园区,可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绿色发展形象,获得上级部门“点赞”。点赞的背后也包含以下三重价值

一是助力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向低碳、高端、高效方向升级

二是有效集聚绿色制造、新能源、数字碳管控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通过创新实践为全国绿色发展提供样本,提升地方在全国绿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产业转型路径

零碳园区为传统高碳产业地区探索出产业转型的新路径。过去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地方需要寻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零碳园区通过新能源替代、循环经济和智能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推动区域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

同时,园区集聚的绿色产业(光伏、储能、氢能等)往往代表着未来产业方向,地方政府布局这些产业,有助于打造新增长极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以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为例,通过零碳园区引入新能源装备龙头,正引领该资源型城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区域协同减排

一个零碳园区的打造,不仅能够推动园区自身减排,还会对周边区域及上下游绿色产业链产生明显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地方政府可以以园区为载体,统筹城市能源系统的低碳化改造,推进园区与电网、与周边乡镇的协同降碳,形成系统性、区域化的减排体系。

将高排放园区率先降碳,对2030碳达峰60碳中和有直接贡献。对地方政府而言,一个零碳园区的落地,意味着区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为碳达峰考核增添亮眼成绩。

1928424dgtbr6xr6x6j16i.png.optim.png

江苏常州:真金白银支持零碳园区和工厂︱最高100万
2月6日,常州市印发《进一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对列入市近零碳园区试点计划的园区,最高支持50万元。对完成试点创建并通过验收的近零碳示范园区,最高支持50万元。
对新认定的省级及以上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最高支持100万元;对新认定的市级近零碳工厂,最高支持5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最高支持100万元。
image.png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