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调停巴以、沉浸于“和平缔造者”的光环之际,中国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抢占了全球关注度。中国展现了坚定的立场,并就外界关切及时回应,将稀土出口管制的合规性同美国单边技术封锁禁令区别开来。特朗普由起初的“怒不可遏”和100%关税威胁,逐渐转向温和,以此安抚市场情绪。美国副总统万斯希望中国“保持理性”,美国财长贝森特重申特朗普希望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会晤,显现出美国对华姿态由强硬转为克制。贝森特13日对外释放缓和信息称双方沟通重启,紧张局势“已明显降温”。

但这种降温是短暂的。特朗普政府已开始发动新一轮的舆论战,试图将中国置于全球的对立面。14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阿根廷总统米莱时说,对华关系“公平”,但必须对中国保持谨慎(careful)。同日,贝森特接受英国媒体专访,宣称中国的稀土管控是在削弱全球经济。这种言论无助于缓解和中国的紧张关系。美国现在的反应越激烈,措辞越过火,就越能体现当前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所处的被动。
▲10月13日,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采访时表示,美国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并称双方可以在未来几周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温。
美国曾经倚仗美元霸权和全球市场控制力,习惯对中国提出苛刻条件,通过长臂管辖制裁中国企业,单方面谋求在关键领域与中国脱钩。如今,中国这一新的管制政策让美国在这一领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惊讶地发现,中国也在利用规则和“市场手段”反制美国,主动调整和重塑全球供应链。这在贝森特等人看来,是“逆向脱钩”,或者来自中国的“脱钩”信号。这显然是对中国贸易举措的误读。中国从不主动寻求脱钩。稀土出口管制“不是禁令”,符合规定的民用出口申请将获得许可。
这一管制不仅针对稀土矿物出口,更涉及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稀土产品,向美国传递的信息是:国际贸易应以对等和公平为基础,而非让世界只能接受美国单方面的长臂管辖与制裁。
中国对待国际贸易的转变在特朗普两次执政之间最为明显。
特朗普1.0推出“美国优先”,发动对华关税贸易战,打压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导致中美竞争加剧。特朗普2.0虽将关税战扩展至全球,但矛头依然对准中国,施压盟友配合美国的对华关税和技术封锁,试图将中国隔离于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但是,随着中国近年来在新能源、芯片研发与制造、AI技术发展与部署、供应链重构等领域取得突破,美国的单边施压已不再奏效。在5月以来的四轮经贸会谈中,特朗普团队从未停止寻找施压中国的新筹码,其中可能的选项包括限制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借俄油贸易制裁中企以及在国会强硬派施压下考虑限制中国投资、取消最惠国待遇等。尤其在9月“马德里会谈”后,美国进一步收紧了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并提高中国船只入美港口费用。
这一新规不仅是对美国不断对华施压的直接回应,更是中国对美博弈中的一次先发制人,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一种回应:让美国意识到,面对全球供应链的紧密连接和中国在稀土、矿产等战略资源的独特地位,单边制裁已不再具备压倒性优势。从特朗普1.0开始,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根本性原因在于无法正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习惯于打压和遏制。如今中国的新规,迫使美国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和博弈格局,“平视”在全球制造业体系和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从而能和中国在各领域开展平等对话,形成中美博弈的“新常态”。
这种变化早已有迹可循。今年4月初,美国宣布实施全球“对等关税”时,中国便在稀土问题上布局,初步限制了七种稀土元素的出口。这一举措当时并未引发市场恐慌,所以特朗普及其团队最初并未过度关注,但它却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有对等和升级反制美国的能力。直到5月美国稀土供应受到冲击,才引起特朗普的重视,并就此和中方在伦敦举行了会谈。另外,在特朗普和贝森特最关心的大豆采购等“美农”问题上,中国早在特朗普今年上台前就已转向拉美市场,特朗普农业选区选民叫苦不迭,而贝森特个人的农场利益也受损严重。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近日接受采访时警告,美国大豆迎来收获季,但历来是最大买家的中国却未下达任何订单,豆农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
在拜登执政时期,中国事实上就已开始谋求双边议题平等的话语权。从2021年中美高层阿拉斯会谈中方的强势表现、到2023年的“气球事件”中拜登政府的过度反应,以及拜登整个任期所保持的“有条件、有限度合作”,中国过去四年对美国民主党政府并未抱太高期待,将双边关系期待保留在“管控分歧,防止脱轨”的最低也最难的水平线。与此同时,中国将视线转向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同“全球南方”国家推进合作。
有了和共和党总统、民主党总统打贸易战、科技战的更多经验,中国在应对新一轮技术打压和关税冲击时更加得心应手。今年中国有条不紊地推出稀土新规,就是以符合国际规范的合规政策回应美国的打压,并与特朗普2.0非市场化、反自由贸易和帝国扩张式的路线区别开来。
所以,特朗普及其团队新一轮的舆论公关不太可能影响中国在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真正站在全球对立面的仍是奉行“美国优先”、牺牲他国产业利益“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2.0团队。特朗普升级威胁后软化口吻,并试图将中国和全球对立,也是为接下来的谈判寻找筹码。
目前,中美各自都面临多方面的压力。美国现在处于联邦政府关门的状态,政治撕裂、债务高企以及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不可能通过对外强硬得以化解。中国在推动科技自主、经济转型、和增加就业方面面临复杂考验,稳定出口也面临一些外部阻力,一些新规难免被误读。但美国很清楚,未来数十年,美国仍然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加工、精炼和终端品制造也主要在中国境内进行。
所以,两国都需要时间与空间来化解政策分歧,解决结构性矛盾。唯有重新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才能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与确定性。正如《华盛顿邮报》11日社论评论此次中国新贸易决策时所称:残酷的现实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和中国仍然相互依存。贸易战不符合两国的利益。既然短期内“离婚”不现实,中美双方最好回归对话。